邱一枝
摘 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學校課堂教學之間的整合是技術與社會雙重演變的結果,也是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主動性回應,要想提升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切合度,就必須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學校課程教學中去,揚長避短,提升學校教育的時代感和有效性。而初中數學是初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基礎性科目,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中的融合既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提升數學學科教學質量的需要,是我們每一位初中數學教師都不能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初中數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數學學科是一門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教學目的的綜合性、實用性科目,數學知識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授數學定義、數學公式,而是要讓學生們通過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數學思維,提升利用數學方法、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而要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就必須提升數學課堂的探究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對數學知識的探究之中。但受到學生基礎等因素的限制,這一教學目標在傳統初中數學教學過程是較難實現的。故在本文中我將結合教學經驗簡要闡述如何利用現代教育優勢優化數學教學策略,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1、優化自主學習,打好探究基礎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地位,學生的個人學習興趣被壓制,學習潛力得不到釋放,個性化發展目標無從實現。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布置課前預習任務,但是卻為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課前輔導,使得學生對課前預習重視度不夠,預習效果不佳。故要想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我們不妨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打破時空局限,優化自主預習活動,為數學課堂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在《絕對值》的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搜集了教學資源編寫了課前輔導資料和教學微視頻,然后我讓學生們在這些教學輔導資料的幫助之下自主進行知識預習活動。在學生們進行課前預習之時,學生們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利用網絡溝通渠道向我提問,我會在看到問題的第一時間內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回答,給以學生們及時有效的預習指導,同時也會根據學生的知識預習情況對課堂教學方案進行適當的調整,以保證教學的針對性。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現代教育優勢,打破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無人看管”“自由散漫”等問題,提升了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夯實了學生數學知識基礎,推動了知識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2、創設立體情境,激活學生情感
教學情境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知識面臨的基本情境,也是影響學生課堂情感激活的重要因素。而人是情感的動物,人的一切行為活動都是在情感的驅動下進行的。故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立體化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全面激活學生的知覺器官,豐富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而且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激蕩,活躍學生的課堂思維,讓學生們更充分的參與到對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去。
例如:在“估算”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展示了一個人要搬著梯子要上高墻的視頻,視頻中給出了梯子長度為6米,墻高5.8米,梯子底部與墻根距離為梯子長度的三分之一時較為穩定等信息。然后,我問學生們:“當梯子穩定時,視頻中的小人可以爬上墻頭嗎?”接著,學生們假設梯子穩定時高度為x,并根據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最后通過比較5.62與32之間的大小,得出視頻中的小人可以爬上墻頭。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以視頻教學的方式滿足了視覺文化環境滋養下的初中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求,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創設了多維立體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們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由的調動已學的數學知識,運用估算思想解決了現實生活問題,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和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3、實現多向交互,強化自主探究
要想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探究性就要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的師生交互行為,在以往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互動環節大都是以“老師講,學生記”或者“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推進,是老師的“一”對學生的“多”的。而教師的個人精力是有限的,故其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因此,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增加學生的課堂交互機會,是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菱形的性質與判定》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菱形圖案,然后通過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圖案進行觀察和討論,感悟了菱形的不穩定的特征,總結了菱形的定義。隨后,我讓學生們通過完成折紙任務,猜想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以實踐的方式驗證自己的猜想。最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本課所學知識繪制思維導圖,并將學生的繪制成果投影到大屏上,讓學生們在圖例欣賞中形成了整體而系統的知識架構。
總之,要想提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質量,就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教學之間的融合方法,以現代教育技術優勢突破傳統數學教學問題,提升數學教學的探究性,讓學生們在探究式、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娟.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上的應用策略[J/OL].學周刊,2019(19):143.
[2]馮文波.淺議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