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衛東
摘 要:科學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觀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教師教好科學,并引導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不能在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與熱情,導致教學工作難以深入開展。那么,作為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以改變這一現狀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根據個人教學經驗與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各界對于教育工作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訴求,不僅要求學生能夠在學校教育工作當中學到相應的文化知識與生活常識以及一些必備的生活技能,更要求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能夠初步具備正確的科學觀念。但傳統教學的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教學節奏,也就是說,教師必須要重新審視現階段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并對現階段教學方法中的不足之處進行糾正與改善。根據個人教學經驗,教師需從寓教于樂,趣味教學、自主思考,開放教學、求同存異,創新教學三方面入手,便能夠使教學效率、學習效率獲得充分的發展。
一、寓教于樂,趣味教學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想要開展更加高效的科學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入手,能夠起到非常顯著的效果。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科學課堂當中,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似乎并不重視,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開展單向的知識輸出,導致本應靈活、生動、富有生命力的科學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教師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座位上聽的昏昏欲睡,教學效率自然不能夠得到保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采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方法。
新課標中指出,教師不僅僅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傳播者,更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創造者,因此,教師不比將教學活動范圍拘泥于教師之中。例如,教師在執教《校園中的樹木》一課時,便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師,在學校的操場上、綠化帶中認識各種常見的樹木,這樣一來,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便會被充分的激發,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學會使用趣味性的語言,讓學生像“聽故事”一樣,接收教師所傳遞出的信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使用游戲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濃厚的興趣氛圍當中完成學業。
二、自主思考,開放教學
為了保持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欲望,讓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好奇心與熱情持續發展。教師必須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不斷的更新課堂教學方法,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的發揮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創造性得到更好的體現,進而使課堂教學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促使學生在課堂當中產生更多的思維行為,也就是說,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進而對教學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教學的過程中,想要使開放式教學取得更好的成果,教師必須將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重視起來。例如,教師在執教《種子的萌發》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動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家中帶來幾粒綠豆,并使用身邊礦泉水瓶為綠豆做一個“家”。學生使用礦泉水瓶制作好泡發綠豆的容器后,教師要求學生將幾張浸濕的紙巾放在容器中,并將綠豆放置在紙巾上,每天對綠豆進行觀察,并完成觀察日記。在綠豆發芽后,教師要求學生自主思考,綠豆芽的萌發經歷了那幾個階段,并給出簡單的提示,學生便能夠圍繞教師的問題展開思考,回想自己觀察的過程,并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給出正確的答案。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掌握本課的教學內容。
三、求同存異,創新教學
求同存異指的是,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每一個班級當中,有學習能力超強、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就一定會有學習能力較弱,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但很多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觀念以及功利主義思想,對這部分后進生并不重視,甚至任由其發展,最終導致學生不愿意聽從教師的指導,故意破壞課堂秩序。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需要采用創新的“分層教學法”,讓這部分后進生也能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獲得進步的空間。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接觸,對每一名學生的具體情況,如,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等方面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在此之后,教師便可以以學生的具體情況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分組,形成多幫一的局面。除此之外,教師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方面,也要針對學生的學情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改變,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開展更加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工作,首先,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興趣的積極影響;其次,要采用開放式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獲得充分的發展;最后,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平等的擁有進步空間。
參考文獻:
[1]梁得虎.淺談小學科學有效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165.
[2]鄭秀清.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