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祺
關鍵詞:中國歌劇;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傳承;意義;條件
高校在進行民族聲樂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不僅要教授學生民族聲樂,而且也需要對中國歌劇進行弘揚與傳承。在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效果不佳的背景下,更需要將中國歌曲融入戰高校民族的聲樂教學過程當中,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過程當中開展民族歌劇作品的鑒賞,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對中國歌劇進行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民族聲樂以及表演技巧的魅力,這對于提升學生民族聲樂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中國歌劇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具有密切的聯系,應當將中國歌劇融入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當中,讓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得到傳承與發展,這對于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1、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傳承的意義
1.1可以對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進行培養
實施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音樂課程,而情感審美是其主要的一個特點,情和美之間存在一種不解之緣,正是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音樂教育的基本方式必須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為主。高校音樂教育也應該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因此在高校音樂教材的內容和形式當中必須要凸顯以審美為核心的課程理念。但是音樂又與繪畫和雕塑藝術存在很大差異,音樂只能通過音樂旋律的起伏變化、音樂的動和靜、抑揚頓挫、緊和松的對比組合,才能讓音樂特有的魅力得到展現,從而讓人.隋感得到激發,因此最有情感的藝術就是音樂。我們通過對所熟知的中國歌劇進行全面分析之后得出:中國歌劇主要是以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表演的形式美以及演唱的情感美等對人的情操進行陶冶,從而對人的心靈起到凈化作用,對人的行為起到美化作用等等。通過中國歌劇課程,學生可以在課程當中對音樂作品整體的藝術結構、獨特的藝術特征等進行徹底的領悟,從而讓學生相應的審美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促進學生成為一種審美主體或音樂鑒賞者。
1.2中國歌劇可以促進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中國歌劇不僅融入了西洋歌曲的一些因素,同時又融入了中國歌曲、民間音樂的一些因素,屬于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中國歌劇的音樂必須依附于民族音樂,形神統一和氣韻生動是中國歌劇所追求的,中國歌劇的精神思想意蘊與現代流行的音樂形式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歌劇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功效,對于學生情感的豐富、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以及身心健康的不斷增進等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衡量一個國家和文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就是教育,因此教育也具有了多種社會功能,已經成為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提升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等的一個主要渠道。音樂應該是世間最美好的一種享受。因此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當中讓中國歌劇得到傳承與發展,這也是我國教育方針的一個基本要求。
1.3中國歌劇對中國音樂走向世界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首先,針對于中國民族音樂而言,必須要通過不斷的發展,將其走向世界,這是中國民族音樂邁向成功的一個重要體現方式。在世界,無論是哪個國家,在其民族文化中,民族音樂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包含著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審美價值。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時,在文化方面也創設了較多的民間音樂,而這些音樂都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由于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較為迅速,而中國民族音樂也不斷的被帶向國外,在世界民族音樂中,中國民族音樂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中國民族音樂,也應該繼續發展這種優勢,以便促進其發展的更輝煌。
其次,中國歌劇對于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中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意義。在文化傳統當中一個最輝煌的現象就是音樂,如果要想讓民族音樂長盛不衰,那么就必須要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足夠重視。總體來說,中國歌劇在民族音樂當中傳承主要包括三個途徑:專業的音樂團體和民間音樂活動、各種傳播媒介的宣傳活動以及學校音樂的教育活動。現階段公認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學校的音樂教學活動。伴隨世界文化呈現出大融合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意識到:現階段的社會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一定要在音樂教育當中進行,學校已經成為音樂文化傳承的一個主要陣地。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學習就會對祖國的音樂文化進行了解和熱愛,中國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對于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學習,那么必然會讓學生的審美視野得到拓寬,從而增加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熱愛。
總之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傳承和發展,會讓更多的學生對中國歌劇進行了解和熟悉,在中國歌劇的教育和熏陶之下,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就可以理解和喜愛中國歌劇,這樣才能讓中國歌曲在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過程當中,發揮出一種不可估量的作用。
2、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傳承的條件
2.1對傳授者的中國歌劇知識和演唱技能的要求
可以讓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傳承的一個重要主體就是傳授者,傳授者本身具有的中國歌劇知識、演唱技能等必然會對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傳承的效果產生直接影響。那么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一個主要傳承者就是音樂教師。現階段,各大音樂院校教師的知識雖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并且很多音樂教師都是從各師范大學或音樂學院畢業的。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還有很多的音樂教師對中國歌劇知識了解甚少,并且其演唱中國歌劇的技能也相對有限,這對于具有實踐性非常強的中國歌劇而言,其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傳承的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因此,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傳承的過程中體現出了教學隨性較大的特點,一聽到底、一唱到底等情況普遍存在。總之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過程當中讓中國歌劇得到傳承,傳授者的中國歌劇知識必須深厚、演唱中國歌劇的技能必須扎實。
2.2對傳授途徑中的傳授方式和傳授內容的要求
首先是傳授方式的要求。傳授方式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上面。從目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來看,其音樂教學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比如在音樂課堂當中引入了創作活動,民族聲樂教學以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為基礎,對于學生的審美體驗與審美反映給予足夠重視等。與此同時,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傳輸方式也體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已經從以前的講授變為現在的參與和體驗。特別是在高校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大音樂院校都對音樂傳授的方式進行改變和創新。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的傳授方式已經對學生豐富多彩的體驗給予足夠重視,讓學生在學習當中對生活實際進行主動的聯系,并且采用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讓音樂傳輸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還有一部分學校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歌劇課還是以聽為主,課堂的交流和互動很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溝通和理解很難形成。總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傳授方式越多元化,其傳承的途徑就越通暢。
其次是在傳授內容方面的要求。傳授內容主要指的是,在高校之中,民族聲樂教學中涵蓋了中國歌劇的相關內容。比如,在進行歌劇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明確,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歌劇片段,而是能夠促使學生更好的感受中國歌劇的內涵,體會其價值意義。此外,還要對于其中的審美觀念予以明確。在中國歌劇層面,教師也不能夠僅僅是在教材方面著手,更需要借助當代的網絡媒體技術,更加生動、有趣的引導學生對于歌劇內容進行合理的鑒賞,這樣的方式同時也便于學生接受、學習,對其內涵具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2.3對受傳者基礎素質的要求
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傳承的受傳者是大學生,大學生的特點是制定相關傳承策略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大學階段的學生一般年齡都在18到23歲之間,這一階段的學生都具有情感充沛、想象力豐富以及自我意識增強等特點。很多大學生都非常喜愛音樂,音樂已經是他們生活和學習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進行音樂作品欣賞的過程當中可以對生活中的感情受進行傾訴,也可以寄托他們的情感和希望。伴隨大學生個體知識范圍的不斷擴大、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不斷提升、情感的不斷豐富等,他們的審美感受,審美評價、審美欲望以及審美意識等都初步形成。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有很多大學生雖然非常喜歡音樂,也非常喜歡中國歌劇,但是音樂基礎知識卻存在很大差異,這就導致大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除此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喜歡大眾化的音樂作品。特別是對中西音樂文化的內涵了解不深入,那么就很難投入的去對中外經典名曲和中國歌劇進行欣賞。所以說中國歌劇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一定要具有傳承條件的支持。
3、結論
中國歌劇本身就是一個特定的音樂形式,其本身是囊括了時代感的,而在中國民族音樂當中,中國歌劇不但借鑒了西方的文化,還進行了中國本土化的創新,其中包含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心血,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音樂文化,其本身就是對藝術家的一種生命延續,更是對文化的不斷傳承,其本質內涵和精神是非常有價值的。中國歌劇的發展在當代,一定會不斷前進,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也會不斷進步。所以說中國歌劇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之間具有相似之處,二者在藝術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共同發展的目標。所以在現階段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現狀不佳的背景下,普遍存在學生整體素質差異很大、教師重視演唱基礎教學、缺少對中國歌劇作品鑒賞以及學生對民族聲樂的認識不到位等一系列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歌劇更需要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當中進行傳承和發展,讓中國歌劇成為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一種動力,并且開展中國歌劇實踐課程,組織學生對中國歌劇進行鑒賞和賞析,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理解作品的過程中對民族聲樂進行學習和訓練,也可以讓學生對民族聲樂進行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從而以一種積極主動樂觀的心態進行民族聲樂的學習,最終讓學生的民族聲樂水平得到不斷提升,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與此同時,高校應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嘗試,使其能夠理解民族經典歌劇內涵,加強對歌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學校應為學生提供表演機會,使學生舞臺表演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建立完善的民族聲樂教育體系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綜合型歌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