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清
關鍵詞:《九歌》;主題性質;愛國情懷
《九歌》是屈原的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它和《離騷》一樣,散發著獨特而燦爛的精神魅力,是中國文學史上瑰麗的珍寶。然而它和《離騷》又不一樣,由于《九歌》主題的模糊性,采用的不是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文章的篇目與題目“九歌”似乎有沖突,因此導致眾多學者對《九歌》提出了諸多質疑。慶幸的是,眾多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后人的研究提供指引,同時激發后來的研究者以思辨的思維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觀點。然而在眾多的問題中,最緊要的就是正確把握《九歌》的主題f生質,這對于研究《九歌》的其他方面非常重要。所以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就《九歌》的主題性質做出探討。
其他關于九歌的主題性質,爭論從來就沒停過。其中有四種觀點比較具有說服力。第一種首先是東漢王逸的忠君愛國說第二種觀點是胡適認為的民間祭祀樂歌”;第三種觀點是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的楚郊祭祀歌。第四種觀點是蘇學林提出來的“人神戀愛”的觀點。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觀點。要正確的把握《九歌》的主題性質,我們必須借助前人研究的正確成果,然后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剖析,結合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我們才能夠得到一個相對有說服力的結論。
我們知道《九歌》共有十一篇,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從祭祀規模和祭祀內容來看,《九歌》描寫的是楚國國君楚懷王主持的一場盛大的祭禮,是一場國祭。《漢書·郊祭志》說:“楚懷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獲福助,卻秦軍。”反映出楚懷王迷信祭祀,更為楚懷王主祭這場典禮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所以,從內容上,我們就可以知道《九歌》是不是民間祭歌。
我認為《九歌》其實是描寫楚國國君祭祀典禮的“祭事詩”。查閱資料得知,古代楚國祭祀一般包括三個形式:迎主神,敬神和送神三個形式。《九歌》是符合祭祀歌的形式的,但是因為祭祀的形式應該完整,包括迎神、敬神和送神才對。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國殤》和《禮魂》歸為一篇,那么就沒有送神的形式,這對于一個盛大的國家祭祀典禮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這里說明《九歌》不是單純的楚國祭祀歌,而是屈原通過對楚國某一次祭祀典禮的描寫所形成的一組祭事詩。
同樣的,像蘇學林女士的“人神戀愛”這新奇的觀點是否也能經得起推敲呢?在《離騷》中,屈原把自己和楚王的君臣關系比喻成為男女戀愛的關系,把美人當做國君,通過希望美人的青睞而抒發自己希望遇見明君的愿望。而《九歌》中也有幾篇寫到戀愛的故事。例如《湘君》、《湘夫人》、《山鬼》這幾篇中都是寫到了戀愛的悲劇。雖然這里寫到的戀愛對象是人和鬼神的戀愛,而《離騷》中寫到的是虛擬的人人戀愛的關系,但是我覺得他們是同源的。屈原想要通過這種隱晦的藝術手法抒發他自己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帶有深深的悲劇感。同時在《離騷》中,我們知道屈原喜歡利用香蕙、香草、蘭、桂等高貴圣潔的意象來表現屈原自己品格的高潔,而我們也發現在《九歌》中也出現了大量的高潔的意象,如良玉,美樂、姣服等,通過這樣的比較,我們也可以看出屈原在《九歌》中寫到的“戀愛”并不是為了寫“人神戀愛”的主題,而是通過這一形式抒發自己對楚國戀戀不忘之意。那么這樣推理,我們發現王逸朱熹的的忠君愛國說是有很大的道理的。我們從《九歌》的內容看出,從他對神靈的贊揚和歌頌,看出他也想像神靈般守護楚國,間接表達了他的愛國之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到了神靈的身上,企圖通過神靈的庇佑完成他對楚國的守護。雖然沒有《離騷》里的自述身份,直接抒發其憂憤和愛國的情懷,但是我們從其對各位神靈的贊美,和歌頌戰士們的剛強品質中可以看出作者寫這《九歌》歌頌神祗,正好表現了楚國人祭祀的目的就是祈求神祗保佑楚國的百姓戰士有生無死,人丁興旺,國力強大,從而戰勝強秦。這正好符合屈原愛國忠君的思想。《九歌》中寫到人神戀愛時總是以悲劇結尾,寫到悲慘的愛情故事,是屈原想表達自己壯志未酬,難遇明君的悲憤之情。而篇末寫到《國殤》的悲壯場景,是作者想到了楚國戰士們在戰爭中慘敗而頑強抗爭的情景,表現楚國戰士保衛國家的愛國情懷,也寫出了對死去亡靈戰士的深深懷戀和贊揚之.隋。所以我認為《九歌》是屈原通過描寫楚國祭祀的場景來抒發自己憂憤和愛國的情懷,并且歌頌那些戰死沙場的英勇的戰士的祭事詩。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九歌》是屈原寫的一組祭事詩,他通過描寫楚國祭祀的盛大場面,表達了他祈求神靈庇佑楚國,歌頌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同時通過對各位神靈的贊頌來抒發其對楚國深深的愛國情懷和眷戀不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