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芳
摘要: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工業的高速發展,由此出現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污染物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在創造大量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導致全球氣候環境持續惡化,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擔憂和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烈。本文主要是結合當前我國工業企業發展和我國生態環境現狀,闡述了企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如何科學、務實的解決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既對立又統一的問題。踐行綠色發展,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速發展;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
前言: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建設不斷進步,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建設更是突飛猛進的高速發展,GDP總量躋身世界第二。國家綜合實力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但是在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以及各類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超出了環境承受能力,大氣、水、土壤等自然資源普遍受到污染。固體廢物、汽車尾氣、不可降解有機物等污染環境的現象在經濟高速發展中普遍存在而且日趨嚴重。
一、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各方面成效是非常顯著的,人民群眾在享受豐富的現代文明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消耗和浪費大量的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企業生產經營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其最終目的是獲取最大利潤,只有盡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銷量,才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會使用大量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按照物料平衡的規律,任何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都會產生水、氣、聲、渣等廢物,這些廢物直接或間接的排入環境中,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造成嚴重污染,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而對這些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和治理,減少或消除環境污染,則需要企業額外支出大量資金,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壓縮了產品利潤空間,如果提高產品價格又會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就是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根本矛盾。
我國經濟建設的早期階段和改革開發的初期階段對資源環境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以及稀缺性的客觀事實認識嚴重不足,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定范圍的經濟開發沒有很好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的關系,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在“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思想觀念驅使下,不惜犧牲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單純追求地方經濟發展速度,把GDP增長作為考核政府、領導業績的唯一標準,對資源環境造成的破壞視而不見,生態環境破壞程度日益加劇。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導致極端惡劣天氣、地質災害、水污染和大氣、土壤污染事件的發生快速增加,災害影響程度和范圍明顯擴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具體表現在一下幾方面:一是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長期的環境污染狀況使得群眾對糟糕的環境現狀麻木不仁。生產經營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缺少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愿意在環境保護方面投入過多的資金、人力和物力,環保設備閑置、缺失和非法排污現象普遍存在。
二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區域生態環境破壞現象比較嚴重;廢棄物產生量太大以及二次污染現象普遍存在;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大氣環境、水環境的污染比較嚴重,整體環境質量低劣。
三是經濟增長方式仍屬于粗放型增長。經濟增長主要靠傳統產品和傳統生產模式增長。產品質量較差,技術水平較低,產品附加值與資源使用率不相匹配;很多企業生產工藝技術落后,環境污染的隱患長期存在,分散式生產經營模式導致企業無力承擔污染治理和環保設備購置費。
四是政府有關部門管理不力和執法不嚴。環保執法隊伍和人員的弱化導致環保部門的監察執法力量也較為薄弱,缺少專業知識的環保工作人員和環境監測、監控設備,難以應對日益惡化的環境污染現狀。執法和管理力度不夠,對環境污染行為較為寬容,造成企業存在“違法成本較低、守法成本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較好的措施落實環境污染整治工作。
五是資源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欠賬太多。在幾十年我國工業企業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國家經濟建設的同時,過度、無序的開采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物隨意排放對生態環境嚴重污染的歷史遺留問題太多,從政府層面和企業方面來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進行恢復和治理,也是資源環境恢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推動緩慢的原因。
二、抓好環境保護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人民不僅僅只滿足于物質生活的改善提高,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開始追求空氣良好、山青水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這就要求企業主動承擔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對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物進行治理。淘汰高能耗和低效率落后設備、推行清潔生產、使用清潔能源、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率。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污染物產生和排放。
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環境保護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的位置,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了:“不搞大開發,齊抓大保護”的環境保護指導思想。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工業企業既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又是污染物產生的主要來源。如何解決好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個既對立又統一的問題,是企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環境可以為企業提供生產資源,同時也能夠消納和降解企業產生的廢物,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同時工業企業發展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增加環境保護的資金來源,保證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序推進。所以我們不能否認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客觀上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也要看到環境保護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只有踐行綠色發展,保護好環境,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是強化環境意識,樹立生態理念。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價值觀,實現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向以環境助力經濟增長轉變。通過推行“綠色發展”減少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減輕因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所需付出的巨大代價,緩解和避免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共創美好和諧社會。要充分認識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的辯證統一性,正確處理環境與企業發展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理念。要積極宣傳環??茖W知識,提高全民環境意識,把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念同中華民族關愛自然、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廣泛普及環??茖W知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造福后代的共識,大力倡導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以及生態環境、生態人居和生態文化建設,摒棄盲目追求過度消費,倡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
二是把環境保護作為政府施政和企業發展決策的重要環節,從源頭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環保從源頭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級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和企業要依法承擔起改善環境質量和環境管理的責任,牢固樹立科學發展、清潔發展觀念,轉變“重效益,輕環?!钡呐f觀念,推行環保與發展相一致的決策方式。同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環境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教育干部樹立長遠的、可持續的政績觀,改變以犧牲長遠利益換來短期效益的政績觀。要樹立結構決定功效的宏觀調控理念,著力在調整經濟結構上下功夫。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區域開發新格局。要著力合理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盡快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
三是把環境保護作為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解決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用“綠色核算體系”來重新審視和把握經濟發展途徑,積極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建立“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生產新模式,徹底改變傳統的“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
四是把環境保護作為產業來抓,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環境。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在環境保護領域的作用,整合動員和發揮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當前環境與發展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應用技術的研究推廣。加快先進環??萍汲晒D化為生產力,逐步形成環境保護技術研發體系,將環境保護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動環保產業化進程,逐步規范環保產業市場,打破地方與部門分割,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和污染治理設施資質運營制度,積極推動環保設施運營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競爭有序的環保產業宏觀調控和運行體系,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落實好環保優先政策,走科學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變,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向兩者協調發展的“雙贏”的轉變;才能真正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