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菁
一、潮汕英歌舞簡介
英歌舞又稱“英歌”“秧歌”“因歌”“鷹歌”,流行在粵東及閩南地區。英歌舞是漢族具有男子群體舞風采的民間舞蹈,始于明朝中葉,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頑強的生命力,它涉及人物主題,以《水滸傳》中梁山泊好漢攻打大名府的故事為內容,是一種集中武術、舞蹈、戲劇為一體的民間舞蹈。
二、潮汕英歌舞藝術特征
英歌舞具有大陣勢的廣場舞蹈形式,獨具特色,其場面恢宏,畫面多樣,其參與者眾多,普及面廣,充分顯示出英歌舞的社會性、群眾性、娛樂性和廣泛性。涉及到的道具棍槌,耍之輕巧,要求舞者技藝嫻熟。英歌舞舞姿剛勁,節奏強烈,頗為壯觀具有陽剛、穩健之美、粗獷、彪悍之美,英歌舞的美學特征,表現在風格質樸,剛健豪邁與敦實方面,是力的表現、美的展示。英歌舞從節奏張力中帶給人們以審美滿足,其精、氣、神勁頭足,動作語言簡練,莊重而壯麗,可以描述為英歌舞舞出了中華民族之魂,充分說明粵東勞動人民創造文化的深厚積淀。
(一)團隊協作舞蹈
英歌舞是群體舞蹈表演,英歌舞隊員從組織、傳授、訓練到表演,必須嚴格服從指揮,掌握動作,表演時才能做到動作整齊劃一。
1.對打合作,英歌舞主要動作形態為對打,動作多以4-8個8拍為一組,槌的打擊部位集中在頭、胸腹等部位。擊打的目標簡扼集中,擊打動作短促有力,變化敏捷,氣勢凜然,極具表現力。
2.英歌舞按一定規律組成隊形和進行移動調度。在整體上形成了穩定、厚重和舒展、流暢的對比,編排布局錯落有致、變化自然。團隊協作符合新課標中教學活動內容,課堂英歌舞實踐中對培養學生團隊和協作精神有很大作用。
(二)耍槌之巧
英歌舞表演的主要器械是一對短木槌,稱“英歌槌”,擊打手中的木槌是最基本的動作元素,槌的直徑約3.5cm,長約32cm 的圓形短棒,舞槌者運用木槌,以擊槌、旋槌、甩槌、對槌、背槌、抱槌、鏢槌、撩槌、直插槌等方式耍槌。[ ]槌的運用是舞蹈中很出彩的一部分,槌的使用可以充分鍛煉每一個手指的靈活性,通過對手指的訓練,促進對大腦的開發,因此學習英歌舞對學生的智力發展有較好的促進作用。舞槌的碰擊聲能讓人體會到振奮、激勵和豪情,積極向上的能量,從而起到一定的身心教益作用。
三、潮汕英歌舞引入中學音樂課堂資源的優勢
(一)非遺潮汕英歌舞的自身優勢
1996年文化部命名潮陽市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英歌藝術)”,1997年英歌舞這種藝術形式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2001年,潮汕英歌舞成功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6年 5月,國務院公布普寧英歌、潮陽英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這是對英歌舞藝術價值、文化地位肯定,也是對更好研究、保護和發展英歌的鼓勵。
(二)英歌舞引入課堂地域優勢
英歌舞頗具特色,它扎根于嶺南,又吸收融合了中原和周邊文化的特點。對于生活在嶺南地區的我區師生來說,得天獨厚的實地生活環境,為了充分利用英歌舞地域特點,我們采取了發揮地域優勢和本校資源相融合的方式,進一步完善了英歌舞教學體系。采訪汕頭市潮陽區文化館英歌舞專家和傳承人楊漢泉副館長,以及英歌舞課題學校和平東小學音樂教師馬曉純,采訪城郊學校的馬楠、姚欣哲同學,學習收集嶺東宮傳統英歌舞資料。引導學生深入基地進行實地考察,收集有價值的資料,利用當地音樂資源邊聽取和收集專家意見,為英歌舞的研究論文形成基本研究思路和框架;讓我們更具有對本土文化進行學習和深入挖掘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三)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隨著自我意識的加強,思想和個性更加獨立,英歌舞是一種激發內在情感,健康積極向上,團結合作、具有正能量的舞蹈種類,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增強凝聚力、提高學生民族情結和文化認同感,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非常符合這個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
四、課堂實踐意義
(一)形成開放和發展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優勢
1.溝通與協作,任務驅動式探究的學習
在探究性學習綜合考察中,學生通過組內的合作和溝通,主動探究,在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獲得發展,利于形成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現象。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通過有組織的階段性采訪等實踐活動中獲得答案,達成知識的自我構建。
2.提高學生的五種能力
通過音樂探究活動,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表達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二)豐富地方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通過校本教材的建設實現以英歌舞為切入點,結合特有的潮汕文化確定課程目標。教材的編寫既要做到保留英歌舞的原生態特色,突出其非遺價值,并深度發掘其傳統意義和現代意義,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教學素材。其次,要突出教材的實踐價值,保證其操作性和實踐價值與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規范有序。
五、結論和建議
通過課堂實踐將英歌舞資源引入中學音樂課堂是切實可行的。基礎音樂課堂是民族舞蹈進入學校音樂教育,落實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渠道,實踐證明通過英歌舞學習,不僅豐富了課余生活,提高形體審美和藝術修養;還建立正確的民族文化價值觀,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學生和教師在研究活動中共同完成了觀念和認識的轉變,共同構建了教與學行為方式轉變的教學模式,衍生了教育價值。
基于此,學校要對地方藝術文化的引入給予高度重視,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音樂文化修養,引導學生認識地方音樂的同時,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熱愛家鄉的情感,將英歌舞與初中音樂教育無痕融合,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