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燕
一、預習生成問題(教師預設,學習預習并生成新問題)
教師首先研讀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依據目標預設學生的“預習提要”,即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初步解決基礎性的問題,并在解決基礎問題之上提出新的問題(要求每個同學必須提出至少兩個以上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已解決(初步)或未能解決的問題走進課堂。 這是創設情境、出示問題,引發思考階段。要求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礎上,出示教學目標,明確要達到的學習要求。
二、檢查發現問題(教師檢查,學生展示)
在課堂開始之際,教師針對課前的導學案進行檢查,一方面落實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梳理,一方面重點呈現學生的新問題的生成,并以學生集中呈現的問題為導語,引入對本課的學習。
實例收集(學生的生成問題):
學生1:波的傳播過程中,每個質點剛開始振動的方向相同嗎?
學生2::振動與波動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學生3:波的傳播過程中,后面的質點為什么總是模仿前面的質點的振動?
于是,教師順勢啟發學生,轉入對新課的學習。
三、探究解決問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探究、交流,在此環節上要讓學生充分暴露思維過程。)
首先,通過視頻和PPT圖片給學生展示出幾種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機械波。
學生答出答案后,老師追問:為什么說聲波、水波和繩波是機械波,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學生:依據機械波的概念和機械波的產生條件。
師:誰來分享一下你找到的機械波的概念和產生條件?
學生交流展示機械波的概念和產生條件,老師點評并PPT展示。
學生分享完答案,老師繼續提問:振動為什么會在介質中傳播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游戲來尋找一下答案。
首先,請12位同學上臺模擬繩波的形成過程,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12位同學表演完后,隨機采訪其中一位同學:我叫第一位同學蹲下,為什么過了一會兒,你也跟著蹲下了?
學生:我前面的同學把我拉來蹲下去的。
師:我叫第一位同學站起來,為什么過了一會兒,你又跟著站起來了?
學生:還是前面的同學拉我的。
然后,小組討論答案,代表交流發言,老師總結強調關鍵點:‘帶動是機械波形成和傳播的根源。
接著,學生仿照老師畫的四分之一周期的波形圖,畫出再經過四分之一周期(即二分之一周期)的波形圖。學生通過畫圖再一次體會“帶動”這一關鍵點,并由此提出思考:在經過四分之一周期(即二分之一周期)……以至四分之五周期的圖形?
通過波動演示儀,演示從四分之一周期到四分之五周期時刻的波形圖,讓學生再一次體會機械波的形成和傳播過程,從而提出下一個要學習的知識點。
師:根據剛才的實驗探究,你發現機械波有哪些傳播特點呢?
學生先小組討論總結,然后請代表做匯報發言。
四、點撥升華問題
在學生對之前問題進行了交流并以小組實驗、探究后,教師就要捕捉時機,對典型問題進行精講點撥、歸納提煉,抓住問題的關鍵要害,講清思路,引導學生建構新知識結構和網絡,并要求學生進行筆記的整理,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代表1:波的傳播具有重復性;波的傳播具有能量;每個質點在平衡位置上下振動。
代表2做補充:波的傳播具有滯后性。
小組代表發言后,我讓其他同學對代表的發言提出質疑或補充。然而同學們認為代表們已經將機械波的傳播特點總結完了,沒有需要補充的了。
我用PPT動畫再展示機械波的形成和傳播情景,引導學生尋找沒有歸納完整的特點,并把所有的特點歸類梳理。在梳理時,通過提問的方式對要點進行強調和糾正錯誤認識。
問題1:機械波傳播的是什么運動形式?
生:機械振動
問題2:先振動的質點帶動后面的質點依次開始振動,它們都做的是什么振動?
生:受迫振動
問題3:每個質點開始振動的方向(即起振方向)跟波源比,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起振方向都跟波源一樣
問題4:你們說每個質點都在自己平衡位置上下振動,一定是上下振動嗎?請觀察我現在演示的繩波,各質點沿什么方向振動?再觀察一下這個彈簧波,各質點又是怎樣振動的呢?
生:水平方向振動的
師:質點的這個振動特點該怎么描述恰當呢?
教師引導學生描述:各質點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并不隨波遷移
歸納完機械波的傳播特點,借助于剛才演示的繩波和彈簧波提問,讓學生理解橫波和縱波的概念。
師:剛才我給大家演示的繩波和彈簧波,這兩種波質點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關系相不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
生:繩波的質點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相互垂直,而彈簧波質點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在一條直線上。
師:說明繩波是什么波?繩波是什么波?
五、總結反思問題
這一過程主要表現為,限時限量給出若干訓練問題,檢驗教學目標達成度,針對反饋信息,教師講評,及時矯正,總結反思提升。
在接下來的堂練習中,通過三個課練習題檢測學生對本節課要掌握的四點知識,特別是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傳播規律這兩個重、難點的掌握情況。
學生先用5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三個練習題,然后請代表上講臺分享講解他的解題思路以及答案。代表分享完,其他同學再對分享的同學的內容提出質疑或補充。先通過生生交流盡量鞏固所學的知識,以及進行深度學習,然后老師再帶領學生總結反思提升。
總之,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注重學生過程性學習,落實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而“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正是以問題為核心,通過問題來學習,把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串學習過程的主線。把學生學習過程看作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將課程知識中的問題設計成“問題鏈”,通過若干教學環節的不斷推進,助推學生突破難點,拓展思維和知識遷移,以達到更深刻地對物理知識的認知、理解和掌握。這樣,學生經過學習,既有效掌握了物理學科的學習力,又真正落實了素質教育的核心,回歸到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