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順
課堂教學以傳統教學已經不適合當前改革的形勢。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 由于各年齡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寄托和支撐,對語文的認識、感知和理解就不能一概而論。因而,需要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走進孩子們的心路歷程,把握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語文教學的程序和方法,教給學生理解、感受與掌握語文韻律的本領。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學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這句話告訴我們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必須從實際出發。懂得他們在各個階段的不同心理特征,就能很好地對他們所感興趣的事情著手從各方面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低年級小學生腦的生理機能尚處于發展階段,其反映問題的機能沒有完全成熟定型。再加上低年級小學生本身的生活見識少,所以孩子們對事物的認識側重于潛意識的表現和直觀印象。小學低年級,這時的孩子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對簡單具體的事物容易接受,容易被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色彩鮮艷的活潑的教具所吸引,以機械記憶為主,思維主要是根據直觀形象性概括,注意力時間短。他們就越需要借助事物的形體,色彩,聲音去認識。他們總懷著純真的感情去對待一切。想象極其豐富,天真,活潑,率真以及愛做無邊無際的幻想便是他們的天性。而事實證明,好的文化情趣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都是以兒童的眼光觀察生活,以孩子們心理去思考生活,以兒童的語言去表現生活。教師選取的多媒體課件要以小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畫面教學數學知識的融合。教師也可以進一步教導兒童正確客觀地分析這些現象,把知識形態用最淺顯易懂的有趣的文化形式表現出來。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小學中年級學生教學
眾所周知,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于誘發和利用無意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而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學習由完全的被動到稍微的主動,由無意學習到有意學習,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習的熱情也越來越高,表現出越來越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但由于學生年齡還小,注意力不穩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圍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不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于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在教學科普類的常識性課文,讓學生進入創造發明的模擬情境中,扮演他們喜聞樂見的“科學家”“小博士”“潛水員”等向往已久的角色,進行模擬操作,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并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體驗創造成功的愉悅,產生熱愛科學、探求未知的情感。
三、小學高年級學生教學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認為,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已達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為此,就要確定兒童的發展水平。兒童發展有兩種水平: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即兒童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我們要做好高年級科學教學工作,就要依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科學地進行教材處理、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的設計。小學高年級在具體的形象思維的同時開始進入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老師應經常鼓勵和引導,以豐富有趣的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教學時應該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得到精神的滿足,進一步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學生對教師極為信任和依賴,教師要注意給學生做出做人的榜樣,以身作則,對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學生喜歡跟同齡伙伴在一起,作為教師,要善于將班級同學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團結的整體,這樣既有利于良好班風的形成,也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
四、結語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單項練習,以至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情境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而后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作為每個學生個體來說,他們的知識、經驗是有限的,只有取各人所長,實現資源共享,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獲取更多的知識,使每個學生受益。
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當前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境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作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