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群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網絡時期,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也進入了數學課堂中,為數學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更多的教師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能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勾畫出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環境,是實現學生獲得知識信息最優化的通道,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形象的教學手段。作為一線教師,必須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才能打造精彩高效的課堂。
一、巧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導入,激發求知欲
所謂求知欲就是指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如:愛因斯坦從小求知欲就非常強,這是他以后科學研究的奠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信息技術教學正是我們的好幫手,巧妙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在導入新課時運用一個動畫,講授一個故事,提出一個問題,設置一個懸念,創設新奇的問題情境,這樣都會激發學生積極探究新知識的心理。如我上的一節示范課,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性質》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知識的欲望,我特意創設了故事引入的情境。首先運用信息技術將自己編的故事進行錄音,然后在導入新課時播放故事錄音:藍貓、淘氣和菲菲口渴了。藍貓主動去買了三根甘蔗,用三個袋子裝著,袋子上面分別標注著長度0.1米、0.10米、0.100米,淘氣趕緊說:“我要吃長的”,說著拿了標注著“0.100米”的袋子。菲菲氣憤地說:“甘蔗是貓大哥買回來的,長的應該給貓大哥吃。”藍貓聽了,哈哈大笑起來,說:“無論哪個袋子都一樣啊,想知道我說得對不對嗎?”師緊接著問:“同學們,想知道嗎?(師邊說邊用多媒體出示三個袋子的圖片)我們來看,這三個袋子里分別裝著一根甘蔗,第一個裝的是…;第二個裝的是…;第三個裝的是…。那你們認為呢?為什么?”這樣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很自然地把學生帶進了新課的學習中。
二、巧用信息技術教學與教學資源優化整合,突破重難點
一堂課上得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師是否正確地講解了教材的基本內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識,這是教師做好教學工作的基本條件,也是課堂教學走向高效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每備一節課,都要動一番腦筋,花一番心血,精心設計易于學生理解的教學情境。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些知識比較抽象,若能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制作恰當的課件展現出來,能使枯燥的數學生動化,深奧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一課時,在探討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我首先出示了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想、驗證、操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發現一個梯形的面積就是與它對應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時學生只是根據剛才擺拼圖形的過程說出表面看到的,還沒有真正理解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平行四邊的底和高的內在關系。此時,我及時利用課件動態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將兩個不同位置的梯形通過平移重疊,讓學生發現兩個梯形的大小形狀是完全一樣的,再將其中一個梯形通過繞著右邊的一個底角旋轉180度,再向上平移與另一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這樣動態演示還配上了聲音引起注意,讓學生直觀地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由此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底×高,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上底+下底)×高÷2。這樣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化靜為動,展示擺拼的全過程,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梯形的面積公式的由來,實現了由具體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為課堂增添了色彩。
三、巧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課件,加大訓練量,拓展思維
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鞏固新知識、拓展他們的思維,我們要遵循知識的再現性、發現性和創造性原則。運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制作有特色的課件。這樣,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嘗試解答,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及時展示學生的解題策略和過程,并讓學生參與評議,及時糾正錯誤、解決疑難,使學生更直觀具體地理解算理,形成技能,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復習課上,利用復習課件效果更為理想。例如,在上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復習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植樹問題的類型,再引導學生說出在不封閉圖形的路線上植樹的3種情況和在封閉圖形的路線上植樹的1種情況。當學生完全理解了植樹問題這四種情況后,我采用電腦課件出示自編的例1:同學們在全長200米的校道一旁植樹,每隔5米裁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樹?學生解題后。我把例1改成了例2,就是在例1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技術直接將“兩端都栽”的“兩”字和“都”字突然消失,出現“一”字和“不”字改為了“一端不栽”,而且為了引起學生注意,“一”和“不”兩個字出現時顏色已改變為紅色,在學生解答完畢評議后。我又利用剛才的方法把“一端不栽”改為“兩端都不栽”增加一個“都”字變成例3,通過變一變呈現了三種不同情況的植樹問題讓學生解決。最后,利用剛才變題的方法,如此類推,把例1例2例3三道例題中的“一旁植樹”改為了“兩旁植樹”呈現了例4、例5、例6三道題作為拓展練習。通過動態演示引起學生注意,通過變題,節省了時間,加大了訓練密度,既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審題能力和解題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巧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給課堂帶來生機和活力。它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它具有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快為慢,化繁為簡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