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航
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輔相成的今天,口語交際課已變成了語文課程的主要教學之一。但是,在我們邊遠農村山區,還是沒能興起口語交際教學熱,許多教師為了學生的升學率,為了應付考試,就只重視讀寫,而忽視了口語交際的教學。造成大部分農村學生說話語無倫次,口齒不清,土方言屢見不鮮。新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口語交際的要求是:說話流利,能理解主要的意思,并能轉述,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見聞,稍作準備,能圍繞一個意思當眾做兩三分鐘的發言,態度自然,語言較連貫,能主動積極的進行對話訓練。為能達到新課程標準要求,高年級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口語交際的訓練。本人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以為上好口語交際課應當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以身作則,潛移墨化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從1956年2月發布的《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正式確立后,全國興起了學習普通話的熱潮。也就是從那時起,普通話的社會作用和影響日益擴大,今天無論你走進城市或鄉村,都隨處可見“請講普通話”的字樣。這就要求老師必須以身作則,無論在課內或者課堂以外,都要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尤其是在課堂上決不能與學生講方言話,讓學生從教師的行為中知道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受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口語交際興趣
創設情境,就是把學生帶入某種假設的情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從而激發交際的欲望。為此,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主要做法是開展口語交際活動課和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自然而然的進行口語交際,合作交流。例如在口語交際活動課——模擬當小記者中,課前讓學生分為六組,然后每組自定一個話題,再分角色扮演。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強調無論是采訪者還是被采訪者都要注意禮貌用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分小組扮演了中央一套節目對北京市有關衛生情況的調查,那組學生不僅說話,而且還到講臺上去表演,演得活靈活現,得到同學們的好評。也為此,那一節口語交際課上得很好。
三、挖掘教材資源,在課堂中滲透口語交際訓練
高年級教材中有大量適用的課文,這些都是有待教師開發豐富資源,于是,我們閱讀和習作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口語。當我們上完每篇文章時,讓學生邊演邊解說,以培養口頭表達能力,首先各小組輪流進行,然后推選代表上臺表演,讓學生們能抓住重點做兩三分鐘的發言。為了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在上作文課時,指導學生抓住題目去展開聯想,同時更要指導,就某個問題去想象,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能有條理、流利、有表情的用口頭表述出來,這樣反來復去的訓練,更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因此,我們把口頭作文作為習作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另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方互助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進,在進行中,與學生交流,討論、指出不足之處,可糾正說話的語音、語調、要給學生一定的鼓勵,以增強學生的交際信心。
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所授課班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明顯有了提高,在寫作時也會應用了很多非常精美的句子,肥夠用生活中的問題加以強化,變得很有趣,說得條條有理,效果很好,我也感到很滿意,讓他們說起話來大方多了,原來濃濃的方言話也不見了,課余時間我還常常聽到他們用普通話進行交流。
實踐證明,在封閉式和開放式相結合的教學中訓練口語交際,讓學生形成習慣,自然而然中,他們的成績有所好轉,我們應采起多渠道幫助學生,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情境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相信他們定學得很好的,未來是他們的,成功更屬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