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
課程改革目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但是,由于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等的影響,使我們難以跳出這種教學思維。還好,經(jīng)過我認真學習《新課標》后,我的教學方式有了很大改變: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在閱讀教學中總結一些經(jīng)驗:
一、 交學生學習方法
學法指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yōu)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具有選擇和運用恰當?shù)膶W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
閱讀教學的訓練重點是詞語的理解和片斷的教學。在教學中應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突破難點。如《將相和》一文中,全文的重點詞句是“和”。在教學課文中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將和相什么原因“和”,什么事又“不和”,后來又是什么事“和”?在這“和”與“不和”理解中,藺相如和廉頗愛國行為充分體現(xiàn)。
二、 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
朱熹在《訓學齋規(guī)》中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因此,閱讀教學“三到”法是讓學生充分讀書的有效方法。
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我安排了五讀:一讀時,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二讀時畫出生字和新詞,標出自然自段;三讀時,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四讀時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詞、句,然后抽讀正音;五讀時,讓學生朗讀自已喜歡的段、句,最后讓大家交流。這樣,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整體了解。在理解欣賞課文時,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初讀了解作者寫了哪些內(nèi)容,再讀時了解作者看到了小興安嶺四季的特點,最后理解作者為什么說“小興安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也是一座美麗的花園”。這樣的閱讀調(diào)動學生的心、眼、口的作用,既在讀書中理解課文,感受到祖國山河之美,培養(yǎng)學生愛國之情,又欣賞到祖國文字之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
三、給學生質疑的機會
教師在課堂中應鼓勵學生動腦提問題,做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多年的教學體會,我總結出了以下方法讓學生大膽質疑。
1.揭題質疑
如在教學《梅花魂》時,出示課題后,學生提出:什么叫魂?梅花有魂嗎?梅花魂究竟指什么呢?
2.初讀質疑
初讀課文后,學生往往對文章中不理解的詞語,不明白的句子提問。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學生初讀后提出:為什么聽了伯父的話,我比挨打挨罵還難受?為什么伯父的鼻子都被碰得又扁又平了,大家還哈哈大笑?……這就為理解課文作了充分的準備。
3.細讀質疑
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疑難。這時,老師不要急于把結果告訴學生,而要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大家討論解決。如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在理解了課文后,我問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喝到水?問題一出,教室里馬上閃出一道道智慧的光芒,即刻課堂上議論紛紛,大家提出了許多喝水的方法,且都有充分的依據(jù)。這樣,既讓學生養(yǎng)成了動腦的習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4.總結質疑
學完一篇文章后,再讓學生回過頭來看,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解疑,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獲得教學內(nèi)容之外的知識,也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深化。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魯迅愛憎分明的人!
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問:“同學們,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只見學生快速看完書和筆記后提出了:魯迅先生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我當時沒有急于告訴學生,讓學生從課內(nèi)、課外查魯迅的故事,結果查找到了許多魯迅從小到大的故事,對魯迅有了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對魯迅的敬佩、愛戴和懷念之情。這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獲得了教學內(nèi)容以外的知識,深化了教學內(nèi)容。
四、留給學生課堂練習的時間
以前的語文教學,往往課堂教學時間占得滿滿的,課堂訓練放到了課外,課堂作業(yè)變成了課外作業(yè),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通過教學實踐,我覺得必須把課堂練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本堂課學到的知識當堂消化理解,課外時間留給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