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利
摘 ?要:犢牛腹瀉是當前牛多發病之一,也是嚴重危害養牛業生產、給畜牧業帶來較大經濟損失的疾病。該病主要由病源微生物、營養性和飼養管理等因素引起。本文主要是針對犢牛腹瀉病的治療和護理。
關鍵詞:犢牛腹瀉;治療;護理
犢牛腹瀉是犢牛最常見病之一,約占犢牛發病率的80%,多發于出生后2周左右,對犢牛的危害很大,是犢牛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早春和秋冬之交的季節里,因雨水多和氣溫變化大,哺乳的犢牛很容易發生腹瀉。犢牛腹瀉一般分為營養性和傳染性腹瀉,如牛奶飼喂過量、奶溫過低、低質代乳品、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等都容易導致犢牛腹瀉。營養性腹瀉治療不及時易誘發犢牛患傳染性腹瀉。
1 致病因素
1.1 營養性和飼養管理因素
1.1.1 犢牛自身免疫力低犢牛腹瀉的重要原因,犢牛出生后初乳飼喂時間過晚或根本不喂,犢牛難以獲得母源抗體,其免疫力低,易造成犢牛發生腹瀉;難產的犢牛因體質差也易發生腹瀉現象。
1.1.2. 喂奶不定時、定溫、定量,用患有乳房炎牛的乳汁飼喂犢牛,過早用兌水乳汁或代乳粉飼喂犢牛,犢牛過饑過飽飼喂等,均可引起消化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飼喂用具或畜舍不清潔,奶汁不衛生,犢牛到處舔食,致使病原微生物進入消化道引起腹瀉。
1.1.3 新生犢牛護理不到位,犢牛出生后沒有及時搽干,較長時間處于潮濕寒冷環境中,胃腸受寒冷刺激,引起強烈蠕動,往往會引起腹瀉。另外,氣候驟變,無防風、防寒、防雨設施,使犢牛突然受冷刺激,也極易引起腹瀉。
1.2 病源微生物因素
引起犢牛腹瀉的病原微生物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三類,臨床上多見的細菌性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巴氏桿菌;病毒性有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寄生蟲有球蟲。除球蟲外,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發病急,犢牛劇烈腹瀉、全身敗血癥,并迅速衰竭、脫水和酸中毒。球蟲感染多在2月齡以上的犢牛發生,牛群擁擠、衛生不良使本病易發,犢牛表現為腹瀉、糞便帶血和粘液、里急后重、消瘦、生長緩慢被毛粗亂。
2 臨床主要癥狀
2.1 消化不良性腹瀉。病初多無明顯癥狀,突然發生腹瀉,體溫、呼吸、脈搏基本正常,排水樣帶酸臭味糞便,糞便中混有消化不完全的凝乳塊,乳黃色或黃綠色,排糞較頻繁。2-3日后全身癥狀明顯,迅速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癥狀,表現精神萎靡不振,眼球下陷、消瘦,喜爬臥,不愿走動,心跳快而無力,體溫下降,不能起立,因機體脫水、酸中毒而死亡。
2.2 病原微生物所致的腹瀉。開始體溫升高,可達40-42℃,精神委靡不振,食欲廢絕,呼吸和心跳加快,糞便多呈稀糊狀,混有大量粘液、血液和膿汁,排便頻繁,有的呈里急后重現象,有的出現腹痛癥狀,后肢不斷踢地,隨著病情的發展,全身癥狀逐漸加重,多數死于酸中毒和敗血癥。病程長的耐過犢牛會預后不良,發育遲緩。
3 治療
犢牛腹瀉的原因復雜,但無論腹瀉是由何種原因引起的,其臨床表現大體一致,即大量排出稀糞、酸中毒和脫水是犢牛腹瀉基本特征,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抑菌消炎、補充血容量、維護心臟機能、緩解酸中毒、恢復消化功能。
3.1 飼喂初乳過晚或牛奶飼喂不當引起消化不良的腹瀉,以支持療法為主,主要是恢復消化功能,防止脫水,此時無發熱癥狀的犢牛應少用抗生素。犢牛停喂或減少奶的喂量,喂口服補液鹽(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常水1000ml,混合溶解)和益生菌;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1000ml,5%碳酸氫鈉100-150ml,10%VC10-20ml,1次靜注,每天1至2次,連用2-3d。
3.2 對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瀉,要抑菌消炎,補充血容量,緩解酸中毒,維護心臟機能。消炎可用環丙沙星、痢菌凈、慶大霉素、青霉素、鏈霉素等,靜脈或肌肉給藥;補液一般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500-1000ml,復方氯化鈉注射液200-500ml,5%碳酸氫鈉100-150ml,10%VC10-20ml,地塞米松20mg,1次靜注,每天1至2次,連用2-3d。
3.3 口服補液鹽處方為: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葡萄糖20克、溫開水1000毫升。口服量為每千克體重50~150毫升或自由飲用。
4 建議
4.1 及時補液,防止電解質紊亂。補液時根據脫水程度確定補液量,確定脫水性質選擇溶液。如低鹽性脫水,選擇生理鹽水為主,如高鹽性(高滲性)脫水,選擇5%葡萄糖為主,以平衡電解質維持血液滲透壓。脫水嚴重,常伴有代謝性酸中毒,用碳酸氫鈉堿性藥去糾正。對輕微酸中毒,補電解質溶液即能改善腎功能,腎臟即能調節酸堿平衡,故不用再輸碳酸氫鈉。
4.2 必要時選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為了減輕毒血癥,應該早期、短程、大劑量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臨床常用地塞米松治療各種嚴重感染、過敏性休克及引產。劑量為每千克體重0.5~1毫升。
4.3 大劑量應用維生素C。維生素C具有抗炎,抗過敏,解毒,增強抗病力等作用。因為,維生素C缺乏也是引起初生動物腹瀉的原因之一。
4.4 提倡選用中草藥制劑。如系病毒感染,臨床選用雙黃連、板藍根、黃芪注射液等中草藥制劑。必須用抗菌素時,在未作藥敏試驗之前,也可選用中草藥制劑或酌情選用磺胺嘧啶鈉、氨芐青霉素、恩諾沙星。
5 犢牛的護理
從犢牛腹瀉病癥來看,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不論是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及其他營養性病腹瀉,關鍵因素在于飼養管理。在實際工作中,要通過分析病因診斷治療,找出防治措施,做到科學飼養,規范化生產,減少此病的發生,才能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5.1 做好接產準備。對接產用具用消毒藥浸泡消毒。犢牛出生后擦干全身,做好保溫工作,以防著涼。特別是冬季,新生犢牛應放入專用封閉舍內飼養數日再轉入犢牛舍。臍帶距腹部約5厘米處剪斷,斷端用10%的碘酊溶液浸泡0.5~1分鐘。犢牛在運送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驅趕動作不能粗魯,以減少應激反應。
5.2 犢牛出生后應及時喂足初乳,以使犢牛盡早獲得母源抗體,這是預防犢牛腹瀉根本而有效的方法。犢牛出生后30~60分鐘內喂足初乳。犢牛出生后12小時內應喂給4升高質量的初乳,第1次飼喂初乳2升,間隔12小時再飼喂2 升。
5.3 嚴格管理,做到“四定、四看”,即喂奶做到定溫、定時、定量、定飼養員;飼養員對犢牛要看精神、看糞便、看吃食情況、看體溫變化;乳溫恒定,不能忽高忽低;喂乳時間固定,不能忽早忽晚;喂量固定,不能忽多忽少;要選擇有經驗的飼養員管理犢牛,要固定人員,不能隨時更換。嚴格消毒、嚴禁喂變質奶。出生后第一天肌肉注射麻黃堿0.3克,可以預防消化不良性腹瀉。
5.4 保證飲乳衛生和飲乳質量,嚴禁飼喂劣質牛乳和發酵、變質、腐敗的牛乳。飼喂發酵初乳能有效預防犢牛腹瀉。初乳發酵和保存的最適溫度為10~12℃。每天可加入初乳重量1%的丙酸或0.7%的醋酸作為防腐劑。將初乳和牛奶加熱到36~38℃后飼喂。
參考文獻
[1]張繼慈,鄒瑩.犢牛腹瀉原因與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1985年03期.
[2]楊華.25例犢牛腹瀉的診治體會[J].養殖技術顧問,2001年10期.
[3]步海寬,趙佩榮,武春生,許玉靜.犢牛腹瀉的防治[J].河北畜牧獸醫,200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