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摘 要:藝術設計就是在設計的基礎上加上藝術的色彩,為設計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但是伴隨時代的發展,在理論和教學上在高校設計專業藝術教學工作中,教學實踐作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藝術設計;教學
一、高校藝術設計課堂教學分析
(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重要性
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用藝術的形式美感影響和改變日常生活,因而藝術設計具有很強的應用型和目的性。藝術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涉及到建筑、環境、平面、裝飾、多媒體等諸多方面,全面而細微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藝術設計教育是專為滿足社會大眾這一需求而設置的學科,藝術設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備良好科學文化素養、敏銳審美視野和綜合實踐創造能力的專業設計人才,以協調社會進步與藝術設計發展之間的矛盾。可以說,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成果,直接影響到了當今社會人們對于生活美的認知和感受,因而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起步較晚,模仿痕跡重
由于藝術設計在我國萌芽較晚,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漸發展起來,因此,藝術設計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期也很短。藝術設計教育最初在我國名為“工藝美術”,直到1998年才正式更名為“藝術設計”,2011年,藝術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門類。而西方社會的藝術設計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科技的變革導致了早期設計萌芽的產生,在其后的半個多世紀中,設計思潮迅速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并逐漸成熟壯大。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從脫胎開始,就一直受著西方社會的影響,近現代受日本和韓國設計的影響尤其之大。我國藝術設計教育也同樣承襲西方模式,包豪斯建立起來的教育模式在現代教育中依然留有很重的痕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創作作品表現出來更多的是西方設計理念,無論是作品的形式還是內涵,都留有濃重的外來設計印記。
(2)基礎薄弱,人文素養不高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屬于藝術類專業,高考時對文化分要求較低,導致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薄弱,人文素養不高。藝術類學生由于求學原因,過早地步入社會獨立 生活,因而思想更為活躍,行為更為自由,缺乏約束性。這樣就導致其在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早期,沒有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引導,容易放任自流。尤其是在當今的社會,區域經濟文化高度融合,他們面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西方文化入侵與碰撞,更多表現出來的是追隨與盲從,而缺少自我的判斷和選擇。由于我國歷史原因,傳統文化出現過較大的斷層期,很多優秀傳統美德、民族藝術、悠久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這也成為當代藝術類大學生人文素養不高的一大原因。
(3)固有模式,思維態勢單一
目前,我國藝術設計專業主要開設于各大專門性美術學院或者綜合類大學的美術系中,教育方式還是無差別式教育。專業基礎課仍是以“素描”“色彩”“三大 構 成”為 主 的 固 有 模 式,過 分 注 重 技 能 訓練,而忽視了傳統文化教育,很難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辦學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導致學生缺乏創新力和想象力,培養出來的是大量的“高級技工”,而非優秀設計師。簡言之,設計沒有了民族土壤的滋養,缺乏本國特色,就只能一味模仿國外,失去自我靈魂,也同樣失去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據相關調查顯示,藝術類大學生們獲得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途徑主要通過書籍閱讀和現代媒體傳播,而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比例不足10%,由此反映出藝術設計課程設置中傳統文化的嚴重缺失。這種缺失不僅影響著傳統文化自身的傳承與延續,也影響著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和專業發展前景。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課堂中的時代價值
(一)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形成的,是我國政治、文化、經濟、藝術等各方面在歷史長河中的沉淀和反映。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包括意識形態,之后包含藝術形式,進而是民間習俗傳統等。傳統文化發展至今,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各種原因,許多優秀文化已經或面臨失傳,許多人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越來越低。使傳統文化觀念與藝術設計教育課堂對接,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對傳統藝術和傳統審美的接受,也能夠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找到新的出路。
(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從來都不是單一文化的體現,因而要求設計從業者應該是一名復合型人才,兼具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藝術設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社會文化發展程度,設計本身應該反映本國人民需求,符合本土文化特色,因此,藝術設計教育者應該具有歷史使命感,以培養能夠立足本土、為本土服務的設計人才為己任。
傳統文化觀的核心是“和”,在當今社會中,可引申為“和諧”“融合”,這一核心觀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相承接,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高校藝術人才教育也有著重要意義。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設計課堂中的滲入,可以創建和諧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幫助其在思想尚不成熟階段形成社會道德觀,使其具有民族認同感,這對今后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方向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探索和發展中國設計之路
目前,我國設計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創意缺乏、盲目模仿、作品蒼白。設計如其他任何藝術形式一樣,都應該是有傳承、有方向的。一個沒有傳承的設計,是沒有靈魂的,只能模仿甚至抄襲。中國設計發展雖然晚,但是,中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為中國設計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優質環境。例如,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俗藝術,形式豐富,表現多樣。
每個地方的民俗藝術都深具當地地域特色,有著與眾不同的審美意趣,這與當代設計者苦苦探尋的設計獨立性不謀而合。設計應該是立足當代、服務本地市場的,需要具有與歷史、與民族、與地方相符的藝術特色。作為設計教育者,要懂得如何利用資源,如何有效對學生進行引導,將傳統文化這一優勢充分發揮到設計教育以及設計本身中來,探索和發展屬于中國自身特色的設計之路。
三、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的方法與途徑
藝術設計教育同其他學科一樣,是以培養方案為課程設置基礎的,構建合理而科學的課程結構是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關鍵。藝術設計的課程一般包括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踐課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對學生未來藝術設計專業發展都有著不同的作用。文化課是通識教育,也是一切專業課程的導入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將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為學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專業基礎課,學習的是藝術設計學科共同的基礎性課程,培養從事設計專業學習必備的能力,也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是需要每個學生必須學習的。專業實踐課則是在基礎課的層面上,提升學生專門性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尋找實現創意的表現方法。
加強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課堂內的融入,應該從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的各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在文化課中進行思想滲透。對已有的中國美術史和民間藝術鑒賞類文化課,可以提高其教學比重,重點傳達傳統人文精神,打造精品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傳統審美觀和民族認同感,為后期設計打下精神基礎。
結語: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發展中,有著不可忽略的價值與意義,因而高校設計教育者應將傳統文化作為重要內容,真正融入到教育的骨血之中。
參考文獻:
[1]張佳.淺談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6,26(02):296.
[2]叢紅艷.淺析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5(3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