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被視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創新驅動力。擁有豐富數據的傳統檔案館正努力建設成為數字檔案館,將現有數據與互聯網科技相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大數據引發時代的深刻變遷,對現有的數字檔案管理體系造成極大的沖擊,使得管理的理論、內容和管理模式產生極大的變化。本文針對數字檔案信息服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其后探討了大數據時代下數字檔案館建設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數字檔案館;建設;探討
一、大數據時代對數字檔案管理工作的影響
1、應用技術發生改變。自電子文件產生后,檔案數據的增長從未停歇,甚至呈井噴式增長。經歷過將現有檔案信息化的初始過程,如今數字檔案館的互聯網技術僅限在線查詢、瀏覽,數據庫技術局限于儲存和基礎檢索,不斷增長的數據反而成為檔案管理瓶頸。高效存儲的系統,以及依據館藏信息和受眾群體制定特有的數據挖掘方案,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利用成為數字檔案館實現技術突破的當務之急。
2、管理要求發生改變。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現階段國內許多數字檔案管建設僅僅是實現了檔案資料的題錄、摘要,以及部分文件在線全文閱覽,服務多局限在“目錄式”服務。大數據時代提倡的服務是精確分析受眾的需求,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篩選、提煉,針對性提供服務。這是對檔案知識的挖掘和利用過程,與檔案管理的本質相契合。也為數字檔案館的自身建設提出高一層次的要求,以“互聯網+”建設思路為受眾提供知識服務。
3、利用方式發生改變。相比原有在實體場館內接受受眾的查閱,以及通過網絡平臺展示館藏檔案,與大數據時代主動推送、APP產品“圈粉”等方式形成鮮明對比。拓寬數字檔案館建設思路,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將是未來檔案利用方式的主要方向。
4、受眾需求發生改變。傳統檔案與現有的電子檔案館均以被動接受查閱為主,輔以檔案編研成果主動提供服務。檔案受眾需求主要是對歷史文化記憶追尋、辦事需求驅動、知識學習休閑等。這與大數據背景下及時性、碎片化的知識,以及對提供深度知識的需求大相徑庭,這樣促使電子檔案館要推陳出新,提供大眾喜聞樂見的知識產品,增強檔案的魅力。
二、大數據時代數字檔案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統籌規劃力度不足以及資金來源單一。宏觀層面,全國缺乏統一規劃的數字檔案館,出臺的指導性文件以及標準規范具有滯后性,不夠健全的標準體系和不合理的字眼配置,導致了各地數字檔案館建設的水平存在差異。微觀層面,單個數字檔案館建設的特點表現為重建設輕利用,許多單位高度重視數字化設施建設而忽視了內容建設,并未深度挖掘和分析檔案資源,進而導致了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發揮。我國數字檔案館建設,主要來源于政企事業單位的資金投入,其缺乏長期有效的投資機制。就整體而言,各地數字檔案館的不協調發展,導致了建設水平的高低錯落。其一,不平衡的資金投入;由于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好,因而能夠供應在數字檔案館建設方面的資金較為充足,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后,因而供應給數字檔案館建設方面的資金較為缺乏。其二,數字檔案館的投資結構具有單一性,其主要以財政以及企事業單位的投入為主,有限的專項撥款力度以及社會資金融入程度不足。
2、人才結構不合理。盡管我國副省級以上檔案館現在已經完成了三網一庫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多數的數字檔案館并未能夠實現在網絡資源以及電子文件的一體化管理。此外,早已部署好的網絡架構,多是在傳統檔案信息化實際要求之上建立起來的,此類檔案館并未運用互聯網以及云計算等新型技術,故無法正面應對來自于大數據時代的強數據壓力。數字檔案資源呈現出類型多樣、內容豐富、時效性顯著的特點,既挑戰了檔案工作者在數據的處理、挖掘以及分析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又提高了對檔案工作者管理工作以及服務工作的要求。各地區檔案館,尤其是市縣級檔案館、企事業單位檔案室,其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編制、人員結構等,在專業性人才和計算機人才方面嚴重不足。現今,檔案工作者的思想觀念、技術水平、管理能力以及知識結構等諸多方面,同新時期人員素質嚴重不符。
3、組織資源不足以及信息服務落后。大量電子文件不能夠及時地收進檔案館內,呈現出數字檔案館資源總量不足和結構單一的情況。與此同時,資源開發深度和廣度方面的呈現出明顯的不足,現有檔案館資源建設以傳統館藏資源編研為主,在新增數字檔案資源的內容開發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各數字檔案館仍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故無法有效整合數字檔案資源。我國檔案服務工作成績喜人,但是數字檔案館的信息服務工作依然是起步階段。在服務內容方面,數字檔案資源結構呈現單一化的趨勢,其開發的深度和廣度存在一定限制,因而在知識轉化方面存在較大難度。在服務方式方面,數字檔案資源利用還處在以目錄查詢為基礎的階段,其單一的利用形式同用戶在個性化和智能化方面的需求不符。在服務途徑方面,主要通過檔案網絡為數字檔案資源提供在線信息服務,有限的服務渠道降低了數字檔案資源的競爭力。
三、大數據時代下數字檔案館建設策略
1、明確知識提供者的身份。在大數據時代,各數字檔案館應更加明確知識提供者的身份,從意識形態上改變職能定位,提倡知識的共享與利用,讓檔案管理與時俱進,更大范圍地服務大眾。可以智慧型城市建設為契機,將館藏數據淬煉出反映城市發展、特色的內容,銜接市民日常服務,把原本數據庫上的資源變成知識,從幕后走向臺前。
2、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做到數字檔案館間資源共享的前期就是使用同一標準的數據,兼容的數據庫。需要建立封閉的資源交換中心,確保資源的安全;統一電子資源格式、元數據內容以及數據提取方式,確保相互連接的數字檔案館數據質量;根據受眾需求制定共同的資源轉化計劃,在統一的指揮棒下推進數字檔案館建設進程。
3、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大數據具有雙面性,面對在大數據時代得到迅猛發展的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需要從根本上降低信息安全風險,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現階段,我國對于大數據的研究依然處于初級階段,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中均無法深入應用大數據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強化自主創新能力,能夠推進數字檔案館的技術應用創新,故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重在研發關鍵技術、研發平臺、構建平臺方面的創新,此外,還需創新推廣、應用以及示范大數據信息服務模式。立足于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情況,并同我國目前研究實際情況相結合,選擇合適且具有成熟型的技術,以達到改進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的目的。
4、構建高效的知識提取系統。大數據的特征提取技術可以隨時針對受眾需求,精準推送、更新現有的產品。這也要求數字檔案館在現有信息資源的基礎上,分析館藏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建立知識提取系統,準確劃分受眾需求特征,做到給用戶所需,明確下一步工作計劃。同時,不同數字檔案館間做到互聯互通,資源共享,長短互補,真正實現大數據管理。
結語
伴隨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意識的解放,人們關于數字檔案館建設方面的認識得到了解放,面對數字檔案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多個方面出發,為數字檔案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做好人才結構的優化工作、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健全有效合作機制,推動數字檔案館的智能化、個性化和人性化建設,滿足數字檔案館可持續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喬瑞花.檔案管理在大數據背景下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分析[J].創新科技,2015(6).
[2]楊冬權.在個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檔案,2014,(4).
[3]楊茜茜.基于共享的數字檔案館信息資源整合田.浙江檔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