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
【摘 ?要】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理性思考和評實踐”是作者多年來摸索欣賞課設計和實施的經驗總結。提出了美術欣賞課堂教學文化融合的理論觀點,初步構建起了美術欣賞教學的框架,解決了美術課堂教學中有關“欣賞·評述”板塊的普遍問題,為有效實施新美術課程標準提供了一個范例。
【關鍵詞】 美術 ?欣賞 ?教學
美術學科包括表現和鑒賞兩大領域內容,課程的總目標是按照三個維度來表述的:知識和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過程和方法方面,要讓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嘗試運用各種工具與材料制作和發展美術實踐;情感和態度方面,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欣賞和評述始終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分階段地獲得審美經驗,初步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概括,尊重人類文化遺產,建構起屬于兒童自己的美育結構。
一、找準新課程標準中美術欣賞·評述的關鍵
當前,美術欣賞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主要分專題欣賞和創作課的隨堂欣賞兩種。從客觀層面和理性層面,通過評述交流提升學生藝術素養。欣賞是以個人的生活環境、文化品位、個體志趣為依托的。美術欣賞不僅指以愉悅的心情觀看美術作品,而且還要了解美術作品中的形式美及作品的含義。欣賞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一種自主性探索。美術欣賞·評述的關鍵是讓學生用美術的形式語言(色彩、線條、構圖、明暗、肌理……)探索作品的特點,從美術史的角度理解美術作品的社會文化意義,并用文字語言和藝術手段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1)美術欣賞課程目標的階段性劃分。美術欣賞課程目標有近期學習目標和遠期目標之分,世界上對目標的階段性劃分也有多種流派。中國兒童美術欣賞教育專家屠美如的時段劃分,可以作為我們進行美術欣賞教學實踐探索的依據:第一階段,幼兒園到三年級。對周圍世界美好的事物和現象,作非正式的發現和探索,通過藝術作品獲得愉快的經驗,并且具有較敏銳的感受能力。第二階段,四年級到六年級。掌握基本的藝術概念,發展對藝術品的知覺技能,對藝術品的結構,表現性和風格有進一步的了解。第三階段,初中階段。接受更正式、更系統的訓練。第四階段,高中階段具備較成熟的審美批評能力,能對某些美學問題進行討論。小學中高年級美術欣賞教學是基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奠基作用。
(2)對“多角度欣賞”的理解。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角度欣賞”要求是值得我們教師思考的。可以從歷史文化視角、學生心理體驗視角、美術語言表達視角以及作品的社會價值視角等四個不同角度去引領學生欣賞。例如:我用對話法引導學生欣賞東山魁夷的作品——《早春之路》,并設計以下四個問題:1)這是他什么時期的作品;2)《早春之路》給你什么印象;3)這幅作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緒;4)你從哪里找到畫家對春天寄托著無限希望。“欣賞”可以理解為一種理性的描述,也可以理解為對作者思想情感的解讀。只要教師正確把握欣賞的心理要素,教會學生欣賞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審美能力一定會得到充分提高。
(3)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上好美術欣賞課的關鍵。一般的教學策略有對話、情景、模仿、表演等等,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以及美術作品的不同門類加以組合。中國畫的欣賞教學與西洋畫的欣賞教學方法不同;民間美術欣賞教學與建筑、雕刻造型藝術欣賞教學的方法有不同。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活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設計康定斯基抽象畫欣賞課時,著力溝通美術語言元素和音樂語言元素之間的聯系。把點、線、面和音高、節奏對應起來,通過音樂律動,加深學生對抽象畫點、線、面、色調的理解,使學生喜歡抽象派藝術。
二、教師組織美術欣賞課堂教學的體驗與質疑
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探索實踐活動中,我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產生過許多疑問:欣賞課的教學基本程序是什么?什么樣的課才稱得上好的欣賞課?欣賞課的內容太多怎么辦?……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和反思,自己總結了三方面體驗:
(1)美術欣賞課的基本程序。小學美術欣賞課是有基本規律的,這種規律依賴于人的基本心理活動過程。盡管教師對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大致經歷“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程序。描述就是對欣賞的對象進行形象敘述,對美術作品進行有意識的認識;分析就是引導學生探究美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諸如色彩運用、構圖處理、主題形象、線條明暗等等;解釋是理解美術作品所蘊涵的內在意義,以及美術作品所表達的觀念和感情,這是一種學習的內化,也是一種高階智能的建構;評價就是判斷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對小學生來說評價是一種學習心理的順應,在美術作品中吸收文化營養,提升自己的藝術品位。美術欣賞課有序而無固定不變的模式,要做到“形散而神合”。
(2)欣賞與造型表現課的有機結合。新課程“造型·表現” “設計·應用” “欣賞·評述” “綜合·探索”四大板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欣賞教學離不開造型表現,離不開綜合探索。單純的欣賞教學是不存在的,欣賞只是一種手段,追求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才是目的。我在每一節專題美術欣賞課內都要安排一個造型表現的實踐性環節,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練一練,給學生有一個模仿,體驗和消化的過程,促使他們感覺、想象、情緒、技能相互協調發展。
美國學者加登納是世界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藝術心理學家,他把藝術過程的參與者分為創作者、欣賞者、批評者和表演者四種。對于兒童來說,藝術知識和技能、藝術欣賞、藝術表現三方面都是很重要的。藝術創作者和欣賞者處于相對位置,是藝術過程中的最基本成員,教會孩子美術欣賞,才能真正實現學校教育素質化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