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績效考核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其在企業目標和績效標準的支持下,對企業的生產方式和員工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定,并在評定結果反饋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生產能力的提升和效益的獲得,對于企業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關鍵詞:戰略管理;績效考核;對策分析
0引言
績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公司戰略目標,驅動員工能力提升,實現企業與員工的一體共贏。基于這一出發點,國有企業應在績效管理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工具,形成計劃及時、流程清晰、富有預見性的績效管理模式,真正實現績效管理成為國有企業核心管理模塊,成為企業戰略落地的有力抓手。
1績效管理對企業的主要作用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績效管理是其中關鍵的一環,不管是上市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有效的績效管理可以對企業未來的成長起到有利的影響,符合企業的戰略,增強企業的創造力,使其實現目標。第一,績效管理能以一種公平的態度對員工審核,運用嚴謹科學的管理規則和治理體系來量度員工的技能水平和全部行為,另外因為它具有自身的規則,可以指示員工,規定能做和不能做的,使員工們清楚自己的職責,這樣一來,就為他們提供了公正的競爭環境,形成積極上進的氛圍。第二,企業實現自己的戰略上時,績效管理可以起到積極的影響。因為它可以關注到企業現行的實際狀況,同時形成有效嚴謹的企業布局,例如關于員工的一些方面如薪資報酬、福利待遇、員工培育等,除此之外,還可以為企業招攬更多的人才,創建優秀的團隊,使企業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嚴謹的態度也有利于發現自身的缺點,及時自省,保證企業的長期運營。
2企業績效考核管理存在的問題
2.1績效考核理念認識不到位
績效考核的核心是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綜合實力的增強,實質是使員工個人能力在考核制度下得到最大地提升,并確保人盡其才,使人力資源的作用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公司目標的實現。但是在實際運用績效考核的過程中,部分企業存在著對績效考核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不深刻,導致企業績效考核的模式太僵硬,考核指標比較模糊,考核過程不嚴格、流于形式的現象,企業沒有能夠很好地運用考核指標結果反映出來的內在情況,在促進企業和員工的相互發展上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沒有做到將組織績效、團隊績效和員工個人績效有機地結合起來。績效考核的重點應該放在職工薪酬和績效的結合上,績效應該在職工薪酬中體現出來,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績效與薪酬結合的激勵作用。
2.2績效考核工作部門配合不夠
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對績效考核理念認識不夠深刻,企業內部大多數部門都認為績效考核工作只是HR部門的職責,各級主管在績效考核工作上不夠配合,沒有能夠積極協助人力資源部門的考核,參與程度不高,而且企業對績效考核工作的普及程度不夠,不足以引起其他部門的管理者的重視,各部門的管理人員和考核工作人員缺乏足夠的溝通與合作,導致大多數員工在被動參與考核的情況下表現不太理想,從而考核結果不盡人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績效考核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考核結果也不一定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一個工作狀態情況,績效考核就不能達到激發員工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企業發展的效果。
2.3績效考核指標設計不合理
許多中小企業在績效考核中普遍存在指標設計不科學、不科學的問題。合理的情況。企業在制定考核標準過程中盲目模仿同行考核核模型的設計沒有考慮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核指標往往過于正式和片面,導致績效考核工作的基礎。指標的結果不能真正反映企業員工工作的實際情況。此外,績效考核在促進員工的進步和發展方面沒有發揮重要作用。此外,它還會影響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同時,績效考核也很容易。受領導主體意識的影響,可能考核的最終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平因素。而考核指標設計不合理很可能導致員工企業工作積極性下降,產生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多,容易產生影響。日常工作。從長遠來看,不利于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展覽。
3戰略管理背景下的績效考核對策分析
3.1優化績效管理制度環境
為了建立“實現戰略制導”的績效管理體系,保證公司戰略的有效執行,國有企業應積極轉變績效管理模式。一方面,基于組織架構服務于企業戰略理念,結束國有企業結構冗余、組織單一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可創新績效管理方式,逐步優化條塊結合的考核模式,以更靈活的架構為績效管理創造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重視績效管理的基礎工作———流程改造和工作分析,令組織目標傳導更為順暢高效,使得戰略成為每個部門、每個員工的日常工作,幫助國有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充分把握長期與短期、內部與外部的戰略發展平衡,實現績效真正成為戰略落地的有力抓手。
3.2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標準
企業的績效考核不適合生搬硬套,應實事求是,按照企業的性質、規模、運營成本、經營目標與企業文化等因素,組織者可以參考以下三方面科學合理地設定績效指標。第一,遵照考核目標分析工作細則,研討工作內容、工作性質以及完成這些工作的條件,以確保指標的各個顯性和潛在因素。第二,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及其目標提取具體的考核指標。一個企業的戰略指標是績效考核中最有參考價值的資源,在充分把握戰略指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奠定考核的基礎,所以,績效考核體系應聚焦在戰略指標的達成。第三,量化、細化和提取指標,進一步分析指標的過程,并將指標盡可能地細化和提煉,以期指標更清晰化,組織者可以參考以下幾點來改進考核指標:一是根據崗位職責添加更多的細化指標,二是橫向協調,彼此合作的部門設計重點的工作考核,避免單方面績效考核,缺失公正性,主管考核的部門按照合作部門相應地增減分。三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與優化重點工作考核,更新考核難點標準設定,讓企業部門之間彼此熟悉工作重點,讓企業核心業務有更高的視角和全局思路。
3.3運用信息化優勢健全績效管理體系
為了有效推動企業更好的發展,應充分利用信息化帶來的優勢與便利,健全科學化的企業績效管理體系。為此,企業必須做好全方位的調查,對企業的外部發展環境做好全面的分析工作,同時企業自身的發展狀況也要做好評價與定位工作。這樣企業績效管理工作可以明確發展戰略目標,從而可以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能以戰略目標作為基礎完成每一個具體的措施。因此,在以企業戰略目標作為基礎建立健全企業績效管理體系。首先,要明確企業績效管理的基本原則,以公平公正原則來展開員工的績效考核與評估工作,并在一定范圍內把績效管理的基本原則向員工進行公開,從而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并以員工為主體不斷發揮企業績效管理的作用。其次,績效考核的指標要具體化,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在企業績效管理系統中要明確目標,管理的指標、責任、流程要清晰具體,從而可以保障企業良好的運營。最后,要科學、全面的設計績效管理指標,且能夠充分展現出員工的綜合素質與綜合化能力。在指標設計過程中,不僅要達到的“量”的要求,使數量與時間進度相匹配;而且要達到“質”的要求,使工作效率、服務質量等方面得到質的提升。
3.4制定科學的考核內容
企業的績效考核內容一定要和自身經營理念和發展文化向匹配,同時還需要結合國有企業各個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績效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員工在實際工作當中的態度、行為規范和實際業績。部分員工可能工作業績并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工作態度非常認真和積極,充滿了正能量,而且業績也在逐步提升,在對此類員工進行考核的時候,如果只是參考業績水平就存在嚴重的不公平現象,很容易打擊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就需要做好員工的引導工作,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崗位需要如何操作,注重哪些方面知識的存儲,考核內容也應該有側重點,不可能面面俱到。
3.5設置合理考核周期
國有企業在對員工績效考核周期進行確定的時候,應該充分結合員工的實際工作情況,對其時間段進行合理把控,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如果時間過長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但是時間過短又會給員工造成過大壓力。例如,企業可以將一個季度作為考核周期,在保證員工對前期工作做出全面總結基礎之上,還可以根據考核結果對下一階段工作作出合理的規劃。首先,結合國有企業實際發展狀況和企業文化理念制定最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方法;其次,不斷建立健全績效反饋制度。國有企業開展績效考核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所以在對考核結果進行落實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和員工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對員工努力和工作方向做出合理的指導和幫助。除此之外,企業還應該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將員工的實際薪資和績效考核結果進行緊密掛鉤,讓員工在自己工作崗位當中做出更大的貢獻,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更好地促進企業的長久穩健發展。
4結束語
當前企業發展中人力資源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集中在人力資源方面,在企業發展中績效管理也成為其重難點問題。如何做好人力資源工作更好地提升其水平成為企業管理中較為重要的問題。績效管理本身專業性比較強,當前很多企業都缺少相應的工作經驗,最終也導致企業在績效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在績效管理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前提下,企業管理者需要注重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策略,以此更好地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慶偉.企業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阿文),2017(03):74-76+193-196.
[2]劉丹.提升企業績效考核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徑[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09):192-193.
[3]郝雪麗.現代企業績效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解析[J].中外企業家,2017(24):64-65.
[4]梁志武.企業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及改善建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16):54+56.
[5]王艷秋.現代企業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及有效措施分析[J].財會學習,2017(23):171+173.
[6]呂曉彬.戰略績效管理體系的優化——以T集團為例[J].管理觀察,2017(20):11-13.
[7]陳欽連.探討企業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商訊,2017(15):65-67.
作者簡介:
肖作美,男,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