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韜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提出的“八個統一”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的政治性是這門課程的本質要求,政治性的構建往往采用灌輸、舉例論證等方式進行。雖然有成效也很有必要,但是在新形勢下,傳統政治性的構建方式因為存在不足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現在有必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理性在教學中的地位,通過學理性構建強化政治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理性;意識形態;理論實踐
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提出了“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指明了方向。
一、思想政治課政治性的構建
思想政治課無疑是政治的,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政治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以“入心入腦”為最終目標。在高校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事關一個國家社會未來建設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任務。使思想政治理論入心入腦,并最終讓學生自覺將思想政治理論融入言傳身行,是每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當務之急。
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發自內心地信服,達成這一目標的路徑是多元的。我們可以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思想基礎,教育者的特長和其他教育軟硬件采取最適合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灌輸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方式,對受教育者持續穩定地進行價值和知識供給能夠形成濃厚的政治導向。這種灌輸是具有流動性的,或者說是思想、知識在權威勢差的作用下形成的。這能從整體上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是最有效也是最為傳統的教育方式。然而,灌輸式教育對于受教育者而言是被動的,雖然能熟記思想政治相關知識,但這些知識是作為模板被識記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前不僅需要具有指導性,也需要具有啟發性,否則社會的發展和理論的創新就是一句空話。
舉例說教也是常用的教育方式。教育者根據所要學習的理論觀點選取典型案例對受教育者進行闡述,以歸納的證明方式支撐觀點并獲得學生的認可。這樣的方式固然可以快速簡便地令學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概貌,但畢竟歸納推理的說服力并不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是黨和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中總結出來的理論,經得住歷史的檢驗和推理,是典型的“實踐—理論—實踐”的過程。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經過發展演化也可以指導實踐。但在舉例說教中,要么是以有限的事例單向地附和理論,要么是以有限的案例歸納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某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博大精深,應當全方位把握,將其作為我們的行動指南而非固化的理論文本。舉例說教雖能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直觀化、通俗化,但在說服力上并不強,畢竟非典型和反面事例是客觀存在的。
類比同樣也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多個主體只要具有相似的特征似乎都可以將其拿來進行比較,并從這些相似性出發論證得出確然性的理論。雖然類比能夠更簡便地解釋知識、事件的本來面目,能夠更大程度上兼容受教育者不同的知識背景,但類比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失真,因為任何的人物、事件受制于其當下所處的種種處境,不可能存在一模一樣的兩個主體來供我們比較。任何參與類比的主體都天然地帶有其特有的性質,因此我們通過類比得來的結論只是一種大致結論,卻無法提供確切的結論。盡管如此,類比帶給我們的大致結論卻具有方向性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就是這種方向性引導。在用類比方式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的過程中,類比對象知識性并非首先要考慮的內容,因為這些知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知識,它們只是重構思想政治知識的原材料。所以,類比教學的重點和核心在于勿將知識直接使用,而注重如何有目的性地運用理性構建思想和知識。至于比喻與象征,它們在類比的基礎上更具有感情感染性,能激發起受教育者的愛國熱情,通過道德體驗等感性方式增進受教育者對自身實踐活動的認同感和崇高感。
針對思想政治教育,上述教育方式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們能夠寫意地勾勒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圖景的大模樣,能夠使受教育者在主觀認識和情感上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腦的要求下,這一類教育方式的確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上述教育方法在激發受教育者自覺認同并踐行思想政治理論也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思想政治課學理性的構建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階段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公民長期接受的教育,公民在不同年齡階段其知識背景和心理特征會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時段,是公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段,這種變化更加明顯。
中學之前,學生的實踐能力正處于培養時期,有限的實踐不能支持理解能力快速成長。其次,受人類成長客觀規律影響,學生的心智無法理解精深的理論,所以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從行為習得和道德模仿出發,培養受教育者基本的道德行為和愛國主義情操,是主觀基礎奠定的時期,因此,上述教育方式應是主要的。
中學至大學階段,受教育者智力的提升,獲取信息渠道的拓寬和接觸信息量的增長,受教育者的獨立分析能力逐步成長。同時,受教育者對知識和真理的渴望也愈發強烈。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理性構建的迫切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經受住了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真理,是當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是科學的理論。強大的理論說服力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能夠發展至今依然熠熠生輝的重要保證,也是能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認可的重要原因。
在當今全球化日益加深時代,多元文化交織,這些文化良莠不齊,為國民思想的純潔性帶來了潛在威脅;社會分工進一步加深令社會階層日益多樣化,不同的知識與思想不斷沖擊著現代人的觀念,價值觀危機日益顯現。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時代主旋律護衛者的任務也變得愈發艱巨。除了傳播思想政治相關知識和精神之外,還需要教會學生明辨是非,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武裝頭腦。
前文所列舉的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幾種方式存在啟發性不足、說服力不強和結論不確切等缺陷。在面對新時代大學生活躍的思維時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因此,及時構建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理性就顯得非常迫切了。受教育在感性上的認同感是一種主觀情感,其容易受到理性認識的干涉,尤其是當受教育者遭到外界錯誤思想影響并未能及時通過理性糾錯的情況下。
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者們面對學生時,應當建立起受教育者的理性糾錯機制,確保學生面對良莠不齊的思潮時能理性批判,用正確的方式解決疑惑,避免墮入不智。因此在高等教育階段,除了灌輸、舉例、類比、比喻、象征等教育方式之外,我們還應通過演繹獲得更為可靠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相對更適合作為思想燈塔的感性與熱情而言,通過理性、邏輯分析而來的思想政治學理性知識顯得更加嚴密和細致。思想的主觀基礎具有沖動性而顯得不穩定,理性知識不一定能讓受教育者對意識形態內容的認同感更為強烈,卻能讓這種認同感更為堅韌和持久。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在指導實踐過程中是一個實證的過程,“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在人的活動中貫穿始終,是人類文明前進發展的客觀規律。然而,在實際運用中,單純通過灌輸、舉例等方式為受教育者塑造起的主觀的,感性的理論和知識僅僅是一個將現成理論套用到實例的過程,缺失重要的實踐強化理論的階段,這樣的知識和理論是不可發展的。只有以實例為基礎,構造出實踐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修改理論才能使“實踐—理論—實踐”繼續下去。而通過實踐創造理論這一過程并不是靠那些被灌輸、舉例等形成的知識和情感所能做到的;必須通過理性論證,才能將感性材料加工為理論知識。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和學理性的關系
新形勢下,文化的雜多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步入改革深水區,利益訴求和社會結構多樣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必須更加顯著。如果沒有主旋律,社會將會失去發展的節奏,失去了旗幟,社會發展將失去前進的方向。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建設是迫切的。
以往的教學方式在新形勢中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和社會客觀現實的需要,無法進一步強化本應強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因此,我們必須將學理性建設視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性的重要方法,只有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理性基礎夯實才能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與其說是教師教給學生的,還不如說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實踐自己獲得的,無論是通過類比重建理論獲得的知識還是通過理性分析獲得的更為可靠的知識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自發生成的。在構建相關知識學理性的同時,就是受教育者在理論指導之下的實踐過程,本身就是政治性強化的過程。
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理性和政治性是統一的,學理性是“實踐—理論”的重要過程,是保證政治性的持久和堅韌的重要保障。必須通過理性構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理性,才能真正實現其政治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第9頁,中共中央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5年,人民出版社。
注: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第9頁,中共中央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5年,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