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王超
摘 要:新時期,人們對建筑工程建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下,我國建筑工程建設技術也在逐步提升。建筑施工技術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質量以及施工效率,是建筑工程建設中最為重要的部分?,F階段,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為防止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澆筑后出現裂縫,通常采取后澆帶施工技術來進行施工,以此來避免建筑工程中出現強度較為薄弱的地方。后澆帶施工技術在現代化建筑工程建設中被廣泛使用,因此本文對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的作用以及實施要點進行探析,為后澆帶施工技術的完善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作用;要點分析
1 引言
現階段廣大群眾對建筑物整體施工質量提出了較多較高的要求,建筑工程長遠發展面臨較大挑戰。在新時期房屋建筑施工中后澆帶施工是重點施工內容,施工質量對建筑項目整體質量影響較大。在建筑工程中,后澆帶技術應用廣泛,對溫差以及沉降問題能有效控制,也能提升施工部門整體建設質量。
2 后澆帶施工技術相關工作原理
建筑后澆帶施工技術是將建筑的成本壓力進行分散,解決建筑物中經常出現裂縫的手段。雖然結構設計和現行國家結構規范已經盡可能考慮了結構表面裂縫問題,但是在混凝土材料的施工過程中,由于天氣環境和施工技術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難免會造成裂縫的出現,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結構的安全使用。采用后澆帶技術,可以有效地預防混凝土出現的裂縫。后澆帶施工技術的要點是首先要選取能夠隨著氣溫等變化材料伸縮變化不大的混凝土,這些材料能夠在相應的因素影響下,不會產生過大的熱脹冷縮,然后要考慮到建筑物的堅固性,混凝土的硬度越高,則強度越好。
3 后澆帶施工技術實施要點探析
3.1 寬度以及間距的設置
后澆帶施工技術常用于高層建筑的混凝土施工中,因此在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時,要遵循建筑行業的相關規范,在保證建筑強度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通常后澆帶預留的寬度一般要控制在700mm至1000mm之間,但是在實際施工時,可以依據施工現場的溫度以及混凝土強度進行微調?,F階段,最為常見的預留寬度是800mm、1000mm、1200mm三種。而預留后澆帶之間的間距也應控制在30m至40m間,合理的預留寬度以及預留間距能夠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結構的應力,減少因混凝土結構形變而出現裂隙的概率。
3.2 擬定澆筑時間與設計斷面形式
在設計后澆帶斷面時,要和混凝土斷面有效對應,這樣能避免建筑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各層結構受到較大應力導致變形問題發生,能對后澆帶澆筑過程中常見的直縫問題進行控制。后澆帶施工時間控制過程中,主體結構與其他部分施工沉降時間存在較大差異。正常情況下,當高層建筑主體施工部分完成沉降之后,要對其他位置進行后澆帶施工。
3.3 垂直澆筑施工
采用垂直澆筑施工可以緩解施工裂縫問題、提高工程質量。下面進行步驟分解。一、攪拌:充分攪拌混凝土,實現最優的混凝土配比,檢驗是否達到初凝狀態,用手指適度按壓,查看表面是否有明顯指紋痕跡,為了保持混凝土的純度,隨后還需要進行水壓沖洗,清理干凈多余的浮漿和殘余物;二、垂直澆筑:應用后澆帶模板填補施工裂縫,采用垂直澆筑的方法,合理解決施工裂縫問題;三、人工鑿毛: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狀況,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模板拆除處理,人工鑿毛,把光滑的混凝土表面變成粗糙的毛面,再次處理縫面。
3.4 后澆帶的鋼筋處理
后澆帶的鋼筋處理的規范與否直接影響后期的質量好壞。后澆帶的鋼筋處理應嚴格按照以下幾點進行:第一,后澆帶的梁板受力鋼筋必須斷開,筏板基礎底板受力鋼筋必須貫通;第二,受力主筋宜采用焊接連接,后澆帶的加筋一般不超過原配筋率的30%;第三,鋼筋綁扎時后澆帶兩側的混凝土墊塊及馬凳應增加用量,確保鋼筋網片高度和保護層,后澆帶范圍內的馬凳和墊塊也應加密放置;第四,當設計對后澆帶有附加鋼筋要求的,在后澆帶兩側鋼筋綁扎時,附加鋼筋一同綁扎完成。
3.5 強化混凝土澆筑施工控制
在混凝土后澆筑施工操作中,在正常施工條件下,在65d時能閉合澆帶,混凝土結構收縮變化能控制在規定范圍內。目前較多樓層建筑高度較高,大多都是應用后澆沉降帶,在施工操作活動開展之前,要對裙樓與主樓進行劃分,等到樓層地基沉降之后,穩定性得到有效保障時,再采取澆筑措施。對澆筑時間進行控制,分析施工成本要素、施工時間、施工難易度。在澆筑過程中要對溫度等諸多影響要素進行的分析,對自然條件進行探查,避免惡劣天氣對混凝土澆筑強度產生負面影響。完成澆筑施工操作之后,要結合環境溫度變化情況擬定有針對性的養護措施,對養護時間進行控制。
3.6 科學選擇施工位置和施工材料
確定后澆帶施工的位置至關重要,最佳位置一般為混凝土結構受外力影響最小的部位。進行剪切應力墻施工作業,應該跳過混凝土結構的中部位置,在大梁和模板處開展后澆帶施工,避免剪切應力過大造成構件發生彎曲或形變。在選擇施工材料前,需要對裂縫處理對象進行全面徹底清理,排干凈積水和雜質。在施工作業之后,應該確保后澆帶構件表面保持長達24小時的濕潤。在材料選擇上,應該盡量選擇無收縮性的材料,微膨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特性就更好一些。為了提高后澆帶構架的強度、安全度,應該選擇標號更高的混凝土。嚴格遵守混凝土結構的施工程序,科學合理配制混凝土比例,確保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和安全。
4 結束語
后澆帶施工技術是保證建筑結構有效連接的重要環節。只有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完善后澆帶的施工技術,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施工,做好后續保養工作,才能確保后澆帶的質量,從而更好地實現后澆帶技術運用在高層建筑中的作用與功能。
參考文獻:
[1] 董明宣.后澆帶施工技術在高層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探究[J].居業,2018(07):164+166.
[2] 成海濱.建筑工程后澆帶結構設計與施工工藝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13):64-66.
[3] 梁昌春.建筑工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應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0):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