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芬
摘 要: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同時,經濟發展也會促使環境環境保護技術的提升。受發展觀念影響,我國不得不重視環境保護的作用,直接體現的就是大氣污染對城市經濟的影響,一時間的惡劣發展,帶給防治工作很多困難。當前,我國對大氣污染已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然受到很多外在,內在等因素的限制,有頑固性問題與新情況丞待解決。本文從典型的發展難題出發,探尋合理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氣污染;防治問題;解決對策
前言:我國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許多為經濟發展而忽略了環境發展,因而對于后期的影響至關重要。經調查,我國許多城市已經受到環境影響,需要及時突破現狀并創新治理方式,為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及人民生活做出貢獻。
1.目前我國大氣污染的現狀
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大氣環境的變化是明確的,受到諸多工業發展的影響,大氣污染不斷深化。許多城市出現了霧霾酸雨等天氣,當地的經濟與建筑都有重要損失。另外,大氣環境的污染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期間也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副作用。受傳媒的影響,我國國民對于重大城市的主要印象也局限在環境較差、大氣污染嚴重上,因此大氣污染帶來的不僅僅是自然上的損失,對于人們內心的歸屬感和城市信心也產生了影響。所以治理大氣污染不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應急之舉,應該是在經濟發展之初就應當確立的一條原則。而追究過去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合理已是徒勞,所以應當及時補救,為人類家園安全奠定基礎。從整體中策上,國家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相關企業也進行了積極落實。但是有許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難以消除,并且在國民生活的潛移默化中未形成環保的理念。這些方面是造成我國大氣污染現狀的原因。
2.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資金短缺
我國經濟有了長足有效的發展,但是許多機制的建立在執行期間有所偏差,對于整體而言是功虧一簣的,究其原因資金短缺是重要缺口。一方面國家下撥給各個企業一些經濟發展基金,這些資金不僅用外在建設和內部發展上,更應當用于對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的治理上。但是由于資金短缺,一時間難以轉變,需要逐步進行,而國家對于其目標性要求是急迫的,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條件都是必要的,沒有任何一項是無意義的,環境建設則被忽視。所以各企業和國家機構應未進行資金的合理調配對,無法維持長期污染政策的合理進行。
2.2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大氣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不合理,以及能源消費結構的不正確。過往,我國依靠煤炭為第一能源,而其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對空氣和大氣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其產生的物質是酸雨霧霾等惡劣天氣的導火索,結果直接對人們日常所處于的大氣環境中排放,難以使人們的健康與經濟的順利進行。在官方要求上體現出直接性和強制性,而諸多企業一時間難以適應這一趨勢,許多后果也相繼出現,使國民經濟、國民生活也的發展陷入曲折。在能源結構的調整尚有諸多環節的連鎖反應,不僅帶來的是經濟發展遲緩,更是環境自然以及人們生活的連鎖反應,需要加大重視。
2.3法律制度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及落實不完善
任何事情的開展都要有相關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使其具有合理性。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我國響應社會呼應和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總是較為迅速的制定相關政策。但是法律的落實需要時間,因此在相關制度的制定到落實以及執行會有許多環節出現延遲,以至于相關的法律制度未得到有效的保障,這就對許多大氣環境政策的實施提出了挑戰,國家的法律制度在大氣環境治理上有所疏忽。不僅如此,法律治理需要以實際作為基礎,相關法律未做到與實際執行相結合,自然會遇到諸多難題,這也是相關機構需要反思的方面。
2.4監督力度欠缺
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各環節緊密相連的工作,需要嚴格有效的監督機制作為輔助。在各企業進行修整以及各機構進行環境治理工作時,需要一個領導班子進行監督,不斷加深其對環保理念的貫徹以其對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的具體知曉。我國在這方面缺乏監督力度,以至于許多企業仍然穿了監督的空檔,在許多無法涉及的領域茍延殘喘,嚴重影響了我國大氣環境治理工作的進行,對國民不尊重,對自身不負責,需要及時得到法律和人民的制裁。
3. 大氣污染防治的舉措
3.1大氣污染防治投入充足的資金
大氣污染防治缺乏充足的資金是許多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在這方面國家財政機構應當針對自身的收支規律進行計劃設計,按一定比例的收入進行防治工作的投入,用于研發相關有效的防治機器,不斷鼓勵防治人員的探索工作,激勵其進行科研創新,對于空氣環境的監測也要實現長足發展,而非暫時性的,使科研工作成為促進大氣污染治理的良好動力。除此之外,也要利用資金與國際取得一切聯系,一些發達國家在環境治理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通過一些環境保護活動促進雙方交流實現經驗互助,為我國大氣環境治理的早日實現奠定基礎。
3.2建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科學有效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是促進大氣環境防治與改善的法律基礎,在這方面我國的立法機構應當不斷根據現實環境的治理難題,針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對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的涉及內容、執行主體以及執行方式細微規定,同時也能夠促使相關單位各主體根據自身的責任進行直接性的大氣污染防治,實現大氣污染防治的直接化、有效化。另外,針對一些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集體,利用法律的直接性和強制性促進其改變,實現根源上的污染切除,這是眾望所歸的環節,同時也是符合國際環境保護的行為,為我國的大氣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3.3增強人民的環保意識
我國是人口大國,每個個體對環境的思想和態度直接影響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進行。針對人民環保意識較低的問題,各主體可以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作為地方,可以適當地開展環保宣講會,針對一些大氣問題給予科普,促使人民理解環境惡劣的原因以及自身的影響,提供自身范圍內的幫助。實現全民參與大氣環境保護,人人貢獻一份微小的力量,匯聚起來將是無比巨大的力量,為我國大氣環境的改善以及長遠的發展奠定人員基礎。
3.4 對污染源的控制以及治理
能源結構不合理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污染源,因此要針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在空氣環境監測上具體分析出污染源帶來的影響,針對其污染現象,進行不同程度的解決,如許多汽車排放的尾氣帶來的霧霾天氣就極為惡劣,可以進行汽車出行時間與頻率的限制。具體分析污染源的控制方式,在人民可接受的范圍內,以及科學能夠帶來影響的領域,實現可控制、可治理的大氣。我國作為聯合國的環境保護大國,也要依據國際經濟的發展,首先承擔這份責任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3.5 建立大氣污染檢測體系
就當前大氣污染治理的結果而言,大氣污染監測體系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應當不斷建立并完善大氣污染監測體系,實現全方位、高領域、深層次的監測模式,實現長期的國民大氣污染保護和各企業的防污工作,這是我國經濟正向發展的良好保護,同時也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發展探索的重要方向。對于全國以及全世界而言都是重要的關注,相信建立良好的大氣污染監測體系后,原有的大氣環境治理會得到更加具體的體現,研發的方向也會更加細致深入,促使各大城市的空氣質量達標,為人們提供健康的生活環境。
4.結語
對于健康的追求是人們生活的動力,對于大氣環境的治理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監督,因此,在我國經濟不斷轉型的前提下,不能忽視更為重要的環境保護部分。應當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協調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莊德安,大氣污染現狀及其防治對策,1995. 8
[2]葉奕森,協調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方針與綜合利用, 199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