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沁


【摘 要】目的:此次主要針對給予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神經介入聯合靜脈溶栓治療方式的效果進行分析和論述。方法:隨機選取140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其接受治療的時間范圍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兩年之內,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做兩組。對照組給予靜脈溶栓治療方式,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神經介入治療。對比患者治療后的各項指標以及治療有效率。結果:經過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要明顯高出對照組。對比其它指標情況均是實驗組的情況較好。結論:給予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神經介入聯合靜脈溶栓的治療效果較僅給予靜脈溶栓的患者治療效果好,可以明顯優化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安全性較強,值得相關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深入研究。
【關鍵詞】神經介入;靜脈溶栓;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87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01
感覺障礙、肢體癱瘓、偏盲、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吐詞不清等等癥狀,均為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主要臨床表現。該類疾病多發生于伴有相關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中老年患者,且在高齡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見。該類疾病按臨床分類主要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梗死、進展性卒中等。臨床表現通常為偏盲、失語、偏癱、感覺障礙、昏迷等。同時由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起病過程較急,短時間內達到病程高峰,因此對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將產生極其消極的影響。此次研究中將針對神經介入合并靜脈溶栓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論述,現將資料整理好,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參與研究的140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病患的收治時間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兩年之內,診斷規范與國內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相符。按給予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作對照組和實驗組,各組包含70名病患,140名病患中男性患者80名,女性患者60名。年齡范圍在45歲至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1歲。按照疾病類型區分,其中包含25名完全前循環卒中患者;55名部分前循環卒中患者;39名后循環卒中患者;21名腔隙性梗死患者。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無顯著性差異,兩組之間構成良好可比性。
1.2 治療方式 對照組70名病患給予常規治療方式加之靜脈溶栓治療。常規治療: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鹽酸氯吡格雷75mg,每日服用一次;靜脈溶栓治療方式:給予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進行治療,藥物劑量每公斤體重0.9mg,總計量均<90mg,10%的劑量在1min內推注完畢,其余90%的劑量在一小時內靜脈滴注完畢,完成所有劑量的輸注。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之神經介入的治療方式,具體方式:通過血管造影術探查患者腦部缺血區的側支循環情況,明確動脈閉塞的位置之后進行局部消毒麻醉,經股動脈穿刺入路,通過微導絲送入支架至閉塞血管處,通過機械方式將閉塞處的栓子取出。手術期間,醫護人員要仔細觀察病患的言語情況、神志、肢體活動情況,通過動脈造影判斷血管的堵塞以及再通情況。
1.3 納入規范:(1)臨床期間確診患者;(2)缺血性卒中發病時間在規定的時間窗內,且患者其他情況均符合靜脈溶栓的診療規范;(3)60天之內未給予任何其它藥物的患者。排除規范:(1)一般資料不全者;(2)中途有意退出研究者;(3)醒后卒中及其他不能確定具體發病時間的患者;(4)有精神障礙的患者;(4)腦血管病為腦出血的患者;(5)具有遺傳疾病的患者;(6)有過胃腸道大出血病史的患者。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詳細對比情況見表1。
3 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可以理解為突發的腦部供血中斷,腦部血液供氧和大腦需氧量之間的突然失衡而引發的神經功能的缺失。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起病緊急,預后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多數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現階段國內對于在時間窗內發病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依舊以常規藥物加之靜脈溶栓為主。本次研究中所應用的神經介入治療是以計算機操作為輔助治療方式,通過計算機成像技術的應用,明確動脈的狹窄位置,并予以二次通暢,進而實現減輕缺血血管處的供血不良造成的組織器官功能不全或減緩器官衰竭的治療目的。同時大量研究指出,神經介入治療不但可以減少神經元的繼發性損害,還可以促進神經功能的優化與恢復。
通過此次研究不難看出,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神經介入治療方式聯合常規靜脈溶栓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同時患者完成治療后,經過共計6個月的隨訪,可以發現實驗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要比對照組低,說明聯合治療可以提升缺血性腦血管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極大減輕神經功能的受損程度。大量實踐研究表明,血管介入治療通過利用血管自身的彈性,可以擴張血管內的直徑,相比單純的藥物溶栓治療而言,更能在根本上對患者的責任血管進行有效解決。
綜合上述所言,給予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神經介入聯合靜脈溶栓的治療效果較單純靜脈溶栓者好,即明顯優于單一藥物治療方式,可以極大地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并增強患者病后的遠期生活質量,極大地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值得相關領域的廣泛應用和研究。
參考文獻
王娜梅,趙玉紅,解旭東.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現狀及進展研究[J].醫學綜述,2017,23(19):3822-3826+3831.
曾敏,龔細禮.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治療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02):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