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慧霞 王梅
【摘 要】目的:分析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療效與并發癥。方法:按照臨床所用方法將我院近來2年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患者分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組與內鏡黏膜下切除術(EMR)組,對比兩組療效與并發癥。結果:ESD組病變直徑>3cm及≤3cm病變部位切緣陽性率分別為18%、0%,EMR病變直徑>3cm及≤3cm病變部位切緣陽性率分別為38%、12%,p<0.05;ESD組并發癥發生率6%,EMR組并發癥發生率28%,p<0.05。結論:ESD能夠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深入分析。
【關鍵詞】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療效;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生活及居住環境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消化道病變尤其是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發生率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對人們身心健康構成威脅。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早期癥狀并不明顯,通常等到臨床確診時已處于晚期,臨床治療難度極大,患者生存率也很低[1]。本文作者對10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患者作出以下報道,以期為臨床有關研究提供部分參考數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臨床所用方法將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患者分為ESD組與EMR組。ESD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32-68歲,平均(35.28±1.39)歲;按患病部位劃分:胃部32例,食管14例,十二指腸4例。EMR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31-69歲,平均(35.37±1.43)歲;按患病部位劃分:胃部31例,食管14例,十二指腸5例。組間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術前檢查,行全麻術,選擇左側臥位,術前禁水禁食。手術中使用的儀器分別為:Olympus電子胃鏡、三爪鉗、注射針、內鏡主機、止血夾、圈套器、超聲微探頭、熱活檢鉗及ERBE ICC-200高頻電刀等。
EMR組:使用高頻電針對病變周圍邊緣進行電灼,做好標記,再選擇甘油果糖注射液行黏膜下注射,把病灶隆起,選擇病變組織周圍處置入圈套器,三爪鉗提起病變組織,將病灶切除,撤出內鏡后開展病理學檢查,觀察殘留情況。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止血、抗感染治療,術后1d禁止進食,給予患者使用質子泵抑制劑與胃黏膜保護劑,持續使用14d,術后60d復查。
ESD組:選擇病灶黏膜下處注射甘油果糖注射液,隆起病灶,接著使用透明帽吸引法將病灶部位吸起,沿著病灶部位進行剝離,電圈套將腫瘤切除,止血夾止血,再取樣開展病理學檢查,觀察是否殘留,若殘留則繼續切除干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病變直徑>3cm及≤3cm病變部位切緣陽性率、并發癥發生率作出詳細的觀察及記錄,并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原理 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校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病變部位切緣陽性率分析 病變直徑>3cm,ESD組切緣陽性9例、EMR組19例,病變直徑>3cm病變部位切緣陽性率分別為18%、38%;病變直徑≤3cm,ESD組切緣陽性0例、EMR組6例,病變直徑≤3cm病變部位切緣陽性率分別為0%、12%;兩組病變直徑>3cm及≤3cm病變部位切緣陽性率對比,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分析 ESD組患者中,創面出血2例,穿孔2例,感染2例,其并發癥發生率為6%;EMR組患者中,創面出血5例,穿孔5例,感染3例,瘢痕1例,其并發癥發生率為28%;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p<0.05。
3 討論
消化外科常見疾病類型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為發病率極高的一種,該類疾病的發病部位涉及范圍極廣,比如食管、口腔、十二指腸及胃部等,再加上早期癥狀不明顯,極其容易遭受忽略,臨床確診時通常已處于晚期,嚴重威脅到患者的性命安全[2]。當前已有不少臨床研究報道指出,早期及時將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患者癌變部位切除,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預后效果明顯。
ESD與EMR均為當前臨床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常用的微創手術,并不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創傷,遺留痛苦小,術后患者身體臟器可以快速恢復,住院時間明顯縮減,預防各種外源性因素造成的影響[3]。其中ESD是基于EMR前提下發展出來的先進治療方法,能夠一次性將大范圍病變組織切除,給臨床病理檢查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從而精準判斷癌細胞殘留狀況[4]。此外,ESD一方面可以使用在早期胃癌、食管癌的臨床治療中,另一方面還能夠應用在潰瘍性病變切除中,臨床應用范圍更大,可以將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組織完整切除,復發幾率更低[5]。同時,ESD對醫護人員提出的要求更高,能夠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令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提高。本研究結果中,ESD組病變直徑>3cm及≤3cm病變部位切緣陽性率、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優于EM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ESD對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有著良好的治療作用,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吳大成,丁巖冰,鄧彬.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病灶56例療效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5,12(22):1167-1169.
姚禮慶,鐘蕓詩,周平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早期胃癌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3(12):2294-2296.
汪全紅,方志恒,黃景山.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消化道病變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6,19(21):1117-1118.
楊力,向陽,方軍.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消化道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5,23(11):2253-2254.
紀磷,嚴蘇.內鏡下治療消化道黏膜下病變與外科手術治療比較[J].北方藥學,2016,29(14):3351-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