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盼
閱讀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塑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各學段的閱讀量, 然而如何讓量變達到質變, 讓有限的閱讀發揮無限的作用變得至關重要。
一、比較閱讀的概念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方法不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 最要緊的還是要多比較、多歸納。”比較閱讀就是把一篇或者多篇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文本集中起來, 通過橫向或縱向比較,從內容、主題、表達等多個角度進行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的辨析, 以明確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及所用的寫作方法。這樣的閱讀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能更深入地理解、運用文本的表達方法, 全面提高閱讀和表達的能力,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比較閱讀的必要性
與低年級相比, 六年級學生在閱讀量和閱讀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總體來說,其閱讀深度依然不夠,閱讀能力也存在一定問題。實踐證明,利用比較閱讀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些問題。
比較閱讀法的優勢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 能通過提升閱讀量來提高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素養。新課標要求第三學段 (5~6年級)要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但調查發現, 目前很多六年級學生的閱讀量達不到這個標準, 而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的閱讀量會大大增加,從而有助于閱讀效率的提升。第二,通過比較閱讀, 能夠打破傳統語文教學中局限于單篇文章、局限于教材的固有模式, 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 從而實現“批判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第三,通過比較閱讀, 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 準確把握文章的本質特征,利于學生由淺入深地構建知識體系, 達到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利用比較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1.比較寫作背景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作家安徒生1846年的作品。當時, 有一個朋友寄給他一封信, 信里附了三幅圖, 要求他寫篇童話, 以配其中一幅圖。他選擇了那幅手中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圖片, 配寫了這篇童話。正是這幅圖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童年。他的母親幼年時是個討飯的孩子。安徒生曾說:“媽媽告訴我, 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里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來的時候, 她感到餓極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為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饑餓。最后她終于睡過去了, 一直睡到下午。”母親的童年經歷, 讓安徒生對饑餓、貧窮有了深切的體驗。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原型就是安徒生的母親。同時, 安徒生還聯想到了丹麥封建王朝統治下那千千萬萬的窮苦兒童。想著想著,他情不自禁地攤開了稿紙。
《凡卡》是俄國偉大作家契訶夫于1886年寫下的短篇小說,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深受剝削之苦, 連兒童也不能幸免。契訶夫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 所以《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沙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綜上所述,安徒生和契訶夫都處在特殊歷史時期, 他們的童年都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在文中他們都強烈地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以及對以賣火柴的小女孩及凡卡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比較人物形象
比較閱讀時, 可以通過比較分析人物形象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對同一個人物的不同側面進行比較, 也可對不同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進行比較分析。
安徒生筆下的小女孩極度貧窮,沒有鞋子,沒有食物,也沒有遮風避寒的衣服, 更沒有關愛自己的父母。唯一疼她的奶奶走了,預示著小女孩最后的幸福也消失了。契訶夫筆下的凡卡也同樣悲慘。他無父無母, 9歲就被送到外邊當學徒, 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凡卡的爺爺已經65歲了,還要給老爺家守夜,只能睡在廚房里。
小女孩最后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她所看到的幻景也僅僅是她內心的正常需求。凡卡寫了一封爺爺永遠也收不到的信,滿心歡喜地期待爺爺帶他逃離這痛苦的深淵,而這只是他的“一廂情愿”。不管是小女孩還是凡卡, 他們都是特殊時期的特殊人物,是當時最底層的最貧苦人民的代表,必須忍受饑餓、貧窮, 還有社會的冷漠和摒棄。
安徒生和契訶夫都選擇孩子這一形象,來表達對以賣火柴的小女孩及凡卡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因為他們最底層、最脆弱,最需要保護,可是卻被社會無情的踐踏,作者選擇這樣的人物形象是為了更好地突顯文章主題。
3.比較人物結局
賣火柴的小女孩最終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她的死亡意味著痛苦的終結,這樣的死對她來說是解脫,更是幸福。而凡卡雖然是懷著甜蜜的希望熟睡的,他沉浸在自己的美夢里,睡得越安心,讀者越是感到悲哀。
4.比較文章寫法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寫了四次幻景,分別是火爐、烤鵝、圣誕樹和奶奶,映射了她當時的生活處境:饑餓、寒冷、缺愛、痛苦。無論是物質層面, 還是精神層面, 小女孩在現實中都得不到滿足, 只能在幻想中尋求絲絲慰藉。虛實結合形成強烈地對比,幻想得越美好, 越突出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凡卡》一文以凡卡寫信為切入點, 述說凡卡遭受的非人待遇, 同時插敘了爺爺守夜及跟爺爺起看圣誕樹的情景。文章內容相互穿插, 但讀起來并沒有凌亂之感。
這兩篇文章都用到了對比的表達方式, 但對比的方式不同。《賣火柴的小女孩》是虛實結合的對比,刻畫了她悲慘的生活處境,小說的藝術震撼力在結尾表現得最為強烈。而《凡卡》是寫信與回憶的對比,《凡卡》集插敘、對比于一體, 讓凡卡內心的痛苦、絕望深深地刻在我們心上。
四、結語
比較閱讀會帶來學生閱讀量的提升、閱讀深度的提升, 從而帶來閱讀能力的提升, 比較閱讀屬于較高層次的閱讀策略, 它需要從內容上進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完成。對比閱讀改變了學生的閱讀方式, 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