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育文
數學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和關注。數學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以及數學的形成和發展,還應包括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以及數學與社會、科學和種種文化的聯系,并由此展示數學文化體現的哲學思想(如認識淪和辯證法)”。2016年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試用稿)》中也多次提到要重視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這一點較之以往具有顯著變化。
與普通高中相比,職業高中的數學教學是否就可以弱化?除去升學、考試等功利因素以外,數學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里?如何讓職高學生也深刻認識數學的文化價值,并為之付出努力……這是值得每一位職高數學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近年來,在一項對15家合作用人單位的調查中,8家單位在談及對學校教學改革的建議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基礎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如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以更好適應崗位需要。學習動機的產生、學習效果的提升離不開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而身為數學教師,我們有責任通過傳播和滲透數學文化加強學生對數學學科價值的再認知,以價值認知增進學習動機,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切實提升職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以數學實際應用價值提升學生建模素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理財、投資已成為現階段老百姓的熱門話題,這些問題都離不開數學。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數學建模素養,同時也增強了數學的實用性教育。又如,商場里實行換季打折,有的商家就先提高產品的價格再來打折,這時它的實際折扣是多少?利潤率如何計算?還有,針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貸款方式與還款方式,學生又該如何對它們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斷?這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既可以滲透在日常教學中,又可以體現在考核評價里。
二、以數學思想方法價值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科的靈魂和精髓,也是數學教學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它以極其內隱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一生。數學學習要求以嚴謹的態度準確理解概念,這使得人們在工作中能洞察事物的本質,準確把握任務而不致曲解或走偏;數學中的簡潔敘述和嚴格論證,會使人們在說話、行文時簡明扼要,具有很強的條理性,工作更為高效;數學中嚴密的推理過程有利于人們分析已有條件,不斷建立已有條件和目標之間的聯系,從而理清思路,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數學中的“一題多解”會促使學生逐步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并從中迅速選擇最優的解決方案,思維更加開闊、視角也更為獨特。
三、以數學語言文化價值發展學生數學抽象
數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語言。它通過數、形、數據、序、關系等表現形式來描述、劃分、解釋、刻畫客觀事物。1966年數學菲爾茲獎得主英國數學家M.F.阿蒂亞(Michel Framcis Atiyah)對數學的價值曾有精辟的論述:“數學的統一性和簡單性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數學的目的就是用簡單而基本的詞匯
去盡可能多地解釋世界。”
概念教學在數學教學中十分普遍,對原始概念的理解是否準確、到位直接關系到后續學習的效果,因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親自參與活動和思考的機會不多,因此容易出現對概念模糊不清,記憶不深,理解不透徹等現象。在核心素養理念的影響下,我著力于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以問題引領,用問題促思,在不斷的提問和追問中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著重引導他們體會概念的抽象性、高度概括性和嚴謹性以及數學表達式的簡潔性和統一性,逐步發展學生數學抽象核心素養。
四、以數學審美體驗價值增強學生職業能力
數學中的美無處不在,既有外在的形式美、又有內在的理性美;有動態的過程美,也有靜態的結果美。因此,在不斷求索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是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發現、欣賞、品味數學美的過程,也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美好的體驗,這對于職業高中藝術類專業學生尤為重要。
五、以數學科學精神價值激勵學生不斷創造
數學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更加深遠而可貴。如解決難題時意志力和不斷探索的磨練,會培養學生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數學家發現定理和理論的故事,會啟迪他們勇于探索的創新意識。所有這些都與他們從數學學習中得到的數學素質、科學素質息息相關,這些優秀品質不僅會在工作中經常發揮作用,使人受益終生,而且會激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實現創新創造。因此,數學教師應在平日教學中有意識地通過觀看微課、搜集素材、布置任務等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數學家的生平,拓展視野、陶冶情感,感受科學精神的魅力所在。
如今,職業高中的數學課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需要重新審視學科的文化價值,從提升教師的認識層次和文化意識入手,進而影響學生,將“文化育人”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數學課堂,以新課標的“剛性”要求倒逼教學實踐,這不僅是課改縱深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