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立

【摘 要】目的:分析兩種不同的微創手術方式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所取得的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方法:選擇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90例,隨機分為Ⅰ組和Ⅱ組,對兩組手術治療所取得的效果進行評價和比較。結果: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Ⅰ組患者明顯比Ⅱ組患者更少,兩組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時,為患者選擇LC+LCBDE手術方式和ERCP/EST+LC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從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手術費用方面進行比較,LC+LCBDE手術方式具有較好的優勢,可作為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案。
【關鍵詞】
微創手術方案;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
本文作者主要分析不同的微創手術方案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進行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并將主要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的研究對象為本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按照隨機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Ⅰ組和Ⅱ組,每組患者平均為45例。本文Ⅰ組當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齡(50.4±13.4)歲;Ⅱ組當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齡(51.8±13.2)歲。兩組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被確診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所有患者符合手術指征均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經過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一般資料進行檢驗以后可以得出,兩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方面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文的Ⅰ組患者在進行治療的時候選擇采用LC+LCBDE進行治療,患者治療時進行全身麻醉,選擇仰臥位,常規為患者進行四孔法切除膽囊,采用細針穿刺,證實膽總管以后為患者縱行切開膽總管前壁,長度大約為0.5~1.0cm,根據患者膽總管直徑和炎癥狀況為患者采用不同直徑的纖維膽道鏡(12~16F)對患者進行干預。經過主操作孔置入纖維膽道鏡,對患者結石大小進行觀察,了解結石的位置和硬度狀況,統計結石的數量。必要的時候手術當中須根據結石部位和結石大小適當的延長膽總管的切口。如果結石較大,嵌頓在膽總管下段和乳頭部位,則需要先采用液電碎石,之后采用網藍取出。通過纖維膽道鏡進行肝內和外膽管的檢查,根據取石和膽管炎癥、解剖等狀況,決定為患者是否進行膽總管一期縫合術或為患者進行T管引流。
本文Ⅱ組患者選擇采用ERCP/EST+LC進行治療?;颊咴诒砻媛樽碇逻M行ERCP,將十二指腸鏡插入,為患者逆行胰膽管造影,對于膽管解剖結構進行明確,確定膽總管而結構大小、硬度和數量,對于膽總管結石的位置進行確定,并且在導絲引導之下為患者進行EST,插入碎石,為患者選擇取石籃或者球囊取石,還需根據造影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殘余結石,再決定是否對患者留置鼻膽管引流。手術以后,在患者病情穩定2~5d,為患者在進行LC手術。
本文的Ⅰ組患者在手術以后2~3d拔除腹腔引流管,對于T管引流術的患者,手術以后10d為患者進行T管造影,需進行取石治療的患者,手術后2個月對患者進行膽道鏡檢查,在結石清除干凈,炎癥消退以后可為患者拔除T管。對于本文的Ⅱ組患者ERCP后常規對于血尿淀粉酶進行檢驗,分析患者術后的相關癥狀和淀粉酶,必要時可為患者選擇蛋白酶抑制劑或生長抑素進行干預,LC手術方法的實施兩組患者一致。
1.3 觀察指標
對于本文兩組患者治療以后的依次取石成功率進行比較,評價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等相關計量資料在檢驗的時候選擇采用t值進行,本文兩組數據的差異性檢驗選擇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注:本文采用統計學軟件版本為IBM SPSS 25.0。
2 結果
對本文兩組患者的治療一次取石成功率進行評價,本文的Ⅰ組為95.56%(43/45),Ⅱ組為97.78%(44/45),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評價本文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Ⅰ組為6.67%(3/45),Ⅱ組為6.67%(3/45),兩組患者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Ⅰ組患者明顯比Ⅱ組患者更少,兩組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 討論
膽囊結石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腸道外科病癥,有研究認為大約有18%的患者會合并膽總管結石,因此這種病情在臨床表現比較嚴重[1-3]。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傳統一般選擇開腹手術方案對患者進行膽囊切除,并為患者進行T管引流和膽總管探查取石手術加以干預,傳統的治療方法存在較大的創傷,而且并發癥比較多,患者住院時間相對較長,因此對患者的身體和經濟壓力產生較大的負擔[4-5]。最近這些年,因為臨床微創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在臨床上對患者采用腹腔鏡進行相關手術開始取得一定成效。微創治療方案在臨床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面在不斷的推廣,并且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Ⅰ組和Ⅱ組患者在對患者治療時,臨床治療效果之間沒有差異性,但是從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的角度進行比較,Ⅰ組的患者相對于Ⅱ組來說存在著較大的優勢。綜上所述,臨床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時,為患者選擇LC+LCBDE手術方式和ERCP/EST+LC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從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手術費用方面進行比較,LC+LCBDE手術方式具有較好的優勢,可作為對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龐衛東.LC聯合ERCP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07(07):17-18.
[2] 艾小江,帥建,邱紅.ERCP聯合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9(04):18-19.
[3] 林萍.ERCP/EST聯合LC治療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的臨床療效[J].醫學研究雜志,2016,45(07):36-39.
[4] 李新峰,王燦東,郝萍.兩種微創術式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4):128-129.
[5] 湯厚闊,全竹富.ERCP聯合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2016, 24(04):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