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培


【摘 要】目的:評價臨床在兒科疾病中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的臨床現實意義。方法:隨機抽選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兒科疾病患兒為研究組,均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而對照組(n=60)則為同一時段到本院兒科門診接受健康體檢的小兒。評價及對比兩組的CRP、外周血白細胞;研究組治療前、治療后3d、治療后1周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檢測水平。結果:研究組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檢測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3d、治療后1周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檢測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結論:臨床在兒科疾病中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可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后續臨床針對兒科疾病治療方案的選擇上具有重大指導價值。
【關鍵詞】
兒科疾病;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聯合檢驗
由于小兒機體內各項生理功能均處于發育生長階段,免疫功能較成年人低,因此在受到病毒、細菌入侵機體后,抵抗力弱,從而促使兒科疾病的產生,對小兒正常發育以及生活質量造成重大影響[1]。因此,加強檢測、識別與干預就顯得頗為重要。在目前臨床中主要血常規檢查作為常規參考,但由于該檢查方式容易受到藥物、溫度等因素的干擾,從而可能會增加檢查結果出現誤差的風險[2]。有研究指出,機體內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炎性反應呈正相關性,可作為檢驗兒科疾病的敏感指標之一。鑒于此,在本次研究中,評價臨床兒科疾病中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的臨床現實意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2例兒科疾病患兒為研究組,均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其中,男性患兒37例,女性患兒25例;年齡6個月~8歲,平均年齡(4.13±1.25)歲;而對照組(n=60)則為同一時段到本院兒科門診接受健康體檢的小兒,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5個月~9歲,平均年齡(5.01±1.33)歲。將兩組的基線資料通過統計學計算結果得出,P>0.05,可作對比研究。
1.2 檢驗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即兩組研究對象均在入院后采集末梢全血200μL,并置入一次性末梢全血采集管中,輕微震蕩混勻,使用邁瑞BC5390CRP及其配套試劑同時測定血常規和CRP。研究組患兒在治療后3d、治療后1周仍采集末梢全血200μL,并置入一次性末梢全血采集管,使用邁瑞BC5390CRP及其配套試劑同時測定血常規和CRP。
1.3 觀察指標
評價并同步記錄兩組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水平;研究組在治療前、治療后3d、治療后1周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得數據資料均納入SPSS 21.0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與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與χ2檢驗,P<0.05可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水平
研究組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檢驗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研究組治療前后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水平
研究組在治療后3d、治療后1周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檢驗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兒科疾病發生率逐步增多,且具有多發性及復雜性,臨床表現明顯,會增加患兒本身的身心負擔、家庭負擔以及社會負擔[3]。因此,為了提高對癥治療的效果,有必要選擇一種理想的檢驗方式。由于小兒屬于一種特殊群體,在檢查過程中應當重點考慮到安全性問題,避免給患兒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非特異性標記物,可起到免疫調節以及抗感染作用,該指標水平可正確反映出兒科疾病的嚴重程度,且還能對多種疾病進行有效評估[4]。健康小兒體內血清中超敏CRP水平相對較低,通常新生兒的超敏CRP水平不超過2mg/L。若水平升高,則可考慮為細菌感染。小兒的超敏CRP水平正常范圍為<10mg/L,一旦檢測水平增高則提示患兒可能為局灶性或者是淺表性感染[5]。若患兒的炎性反應不明顯,則應檢測外周血白細胞計數。通過使用C反應蛋白檢測儀,能夠確保C反應蛋白濃度檢測結果的有效性及準確性,因此被稱作為超敏C反應蛋白。多項臨床實踐調查顯示,超敏C反應蛋白與心血管事件存在緊密相關性,同時聯合血常規檢驗還可為后續臨床用藥提供重要參考依據。總之,兩種方式聯合檢驗能夠相輔相成、相互作用。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檢測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能夠檢測出CRP、外周血白細胞水平,從而反映出疾病的嚴重程度,即這兩項檢測指標水平越高,則疾病嚴重程度越高;治療后3d、治療后1周的CRP、外周血白細胞檢測水平均低于治療前,提示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可知曉通過治療后,疾病是否有好轉以及好轉程度。
綜上所述,臨床在兒科疾病中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CRP)和血常規聯合檢驗,可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后續臨床針對兒科疾病治療方案的選擇上具有重大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 穆孜智.探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4):140-141.
[2] 陳秋霞.兒科感染患者超敏CRP聯合血常規檢驗的意義[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9):74-76.
[3] 遲艷新.血常規與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檢測對小兒支原體肺炎患者的臨床意義[J].系統醫學,2017,02(10):1-3.
[4] 高艷紅.hs-CRP、血常規聯合檢驗對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價值觀察[J].醫學信息,2016,29(10):255-256.
[5] 林如妹.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對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