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李萍

【摘 要】目的:探討對臨床化學檢驗分析前整體質量控制水平構成影響的因素及應對措施。方法:選擇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因分析前因素促使檢驗結果出現異常的化學檢驗樣本50份,設為觀察組;同期選取正常化學檢驗樣本50份,設為對照組,分析對質量控制造成影響的因素,并制定相關應對策略。結果:觀察組患者存在未按規定準備、采樣不規范、樣本延時送檢、樣本質量不合格影響質量控制因素占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的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50份異常標本中,以K+異常高為表現13份,占26.0%;以Cl-、Na+、K+異常低為表現19份,占38.0%;以Cl-、Na+異常高為表現5份,占10.0%;以二氧化碳異常高為表現5例,占10.0%;二氧化碳異常低為表現1例,占2.0%;以Glu異常高和異常低為表現均為6例,占12.0%。結論:對化學檢驗分析前制裁量控制造成影響的因素多樣,需個體化制定疏導方案。
【關鍵詞】
化學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影響因素;策略
臨床醫學檢驗為疾病診療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醫療活動實施的基礎。近年來,隨著公眾醫療和健康意識的增強,加之維權意識的提高,對醫學檢驗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化學檢驗為臨床醫學檢驗的重要內容,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個階段,質量控制需于各環節貫穿,才可確保結果的合理性及準確性[1-2]。本次研究抽取相關資料,針對化學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相關影響因素展開探討,旨在提高管控力度,保障整體檢驗質量,現總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因分析前因素促使檢驗結果出現異常的化學檢驗樣本50份,設為觀察組;同期選取正常化學檢驗樣本50份,設為對照組。異常標本納入條件:經反復測試將實驗誤差排除,結果顯示有過低或過高的情況;檢驗結果與臨床癥狀之間不相符;重新依據規定對樣本采集,結果同首次結果存在差異;同相關部門溝通,有不規范行為。
1.2 方法
采用Microsoft VFP 6.0軟件實施數據庫重建,分析樣本數據,并對結果予以統計,就影響化學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的因素展開探討,對比對照組,就處理對策予以制定。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展開評估,組間計數資料影響因素占比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因素對比
觀察組患者存在未按規定準備、采樣不規范、樣本延時送檢、樣本質量不合格影響質量控制因素占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異常標本特征
觀察組50份異常標本中,以K+異常高為表現13份,占26.0%;以Cl-、Na+、K+異常低為表現19份,占38.0%;以Cl-、Na+異常高為表現5份,占10.0%;以二氧化碳異常高為表現5例,占10.0%;二氧化碳異常低為表現1例,占2.0%;以Glu異常高和異常低為表現均為6例,占12.0%。
3 討論
臨床在行化學檢驗時,需對檢驗質量予以控制,以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現階段,化學檢驗分析中、后階段質量控制成效已十分突出,但就化學檢驗分析前階段而言,因影響因素復雜,故仍有較高的檢驗結果異常的情況,分析影響因素特征,制定相應對策,對保障檢驗質量意義顯著。
常見對化學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造成影響的因素包括:1)樣本因素:患者作為樣本的來源,在對樣本采集前后,各種變化均會影響到檢驗結果。通常情況下,生理因素為重要引發檢驗值波動的原因,如用餐后,無機磷水平會出現增高現象,晨起空腹時,血清鐵水平會升高等。另外,飲食也可直接影響到血檢驗結果,如患者飲酒后,γ-谷氨酰轉移酶存在明顯升高樣變化。同時,用藥也是影響檢驗結果的重要因素[3-4]。2)輸液影響:在對血液樣本進行采集時,若患者正開展輸液治療,檢驗結果可能會受到所輸注液體的影響,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若在對樣本采集時,患者有脂肪乳輸注的治療史,則結果中血脂水平會出現明顯增高現象。多項研究表明,輸液后1~2h,完成采血操作,時機最為合適。3)樣本送檢及檢驗處理:在采集樣本后,送檢時間對檢驗結果可造成直接影響,兩者之間呈負相關性,即在對血液采集后,需在短時間內盡快送檢,以為獲取準確檢驗結果打下良好基礎,一旦放置時間過長,可促使血液中所含血糖水平明顯降低,血清鉀離子明顯增高,使檢驗結果出現與病情不符的情況。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患者存在未按規定準備、采樣不規范、樣本延時送檢、樣本質量不合格影響質量控制因素占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結果對上述因素造成的異常標本特征也有所表現,具體為,觀察組50份異常標本中,以K+異常高為表現13份,占26.0%;以Cl-、Na+、K+異常低為表現19份,占38.0%;以Cl-、Na+異常高為表現5份,占10.0%;以二氧化碳異常高為表現5例,占10.0%;二氧化碳異常低為表現1例,占2.0%;以Glu異常高和異常低為表現均為6例,占12.0%。采集標本多通過與葡萄糖輸注同側血管途徑進行,在血管鄰近區域,對葡萄糖濃度進行檢測,居較高水平,而此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呈較低水平,此也是促使檢驗時血糖水平出現異常增高的原因,且同時為造成Cl-、Na+、K+降低的最為重要的因素。臨床在實際工作中,對患者應用能量合劑,其維生素C含量豐富,可促使血糖濃度顯著下降,因維生素C具較高還原性,可明顯影響到氧化酶法對血糖的測定結果,進而使血糖水平顯著降低,造成異常事件發生。另外,能量合劑中kcl濃度也居較高水平,其含量高,可增高樣本中Cl-和K+量,為重要引發結果異常的原因。同時,引發Na+異常與血液標本未及時送檢相關,加之若送檢血液標本為輸液時末端積滯的回抽血,故可造成二氧化碳顯著增高,同血液中分布的HCO3-增高存在緊密關聯。
為對上述影響因素進行控制,可采取如下策略:首先,對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予以構建,以為樣本質量提供保障,提高增強合格率。其次,加強環節控制,將檢驗分析各環節均在管理體系中融入,并健全監管機制,重視樣本合格率,將其作為考試相關部門工作開展成效的重要指標,可推進質量控制的改進;再次,為保證檢驗質量,需與臨床建立緊密聯系加強交流,以保障數據的及時和準確,除此之外,還需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學習,以全面掌握相關檢驗技巧,保障檢驗效果。
綜上所述,對化學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造成影響的因素多樣,需個體化制定疏導方案,以確保獲取準確的檢驗結果,為臨床診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羅彩燕.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探討及應對措施[J].當代醫學,2016,22(30):94.
[2] 車欣.影響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的因素分析與對策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5):56.
[3] 劉艷.臨床醫學檢驗中質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應對策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02):19-20.
[4] 趙嬙.臨床檢驗分析前的影響因素與質量控制措施[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