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一、“知識共享”的含義和影響
知識共享是指知識所有者通過建立知識傳播機制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識,使知識從個人擁有轉變為群體擁有,實現知識資源向生產力的轉化。而網絡最大便利就是信息的傳播,所以網絡成為了知識的“傳播媒介”。現在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都在通過網絡做網上直播課,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獲取知識的途徑。在網絡時代,只要有一顆想學習的心,哪里都可以成為課堂,什么知識都可以通過“共享”獲得。知識共享就像一把雙刃劍,一部分人得到了快速的成長,從而不斷地推動著新知識的產生。另一部分人利用知識的共享做出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事情,從而給社會風氣帶來不好的影響。尤其對于在校的未成年人來說,會誤導他們認為通過抄襲等方式獲得虛假的成績,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學習興趣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所以,我認為通過學校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合理運用“知識共享”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知識共享”的“利弊”
人們看到了“知識共享”帶來的便利,許多的職業也因為“共享”擁有了更輕松的工作方式。例如教師這個職業,貌似只要在網上找到優秀教師共享的示范教案、優秀課堂視頻等人人都可以勝任。在學校課堂上,教師們也不用反復的書寫板書,只需要在電腦上找到一個完整的知識分解課件,就可以在講臺上提取講解,對比其他職業,教師看上去成了一個入門低、假期多、收入穩定的職業。這些“知識共享”為老師們帶來了職業的便利,同時也讓很多老師為自己“英明神武”的機智暗自得意,認為自己和優秀老師講的一模一樣講課,自己也就優秀了。那么“知識共享”為學生們又提供了什么便利呢?通過廣告的賣力宣傳,很多學生知道了“小猿搜題”、“作業幫”等學習APP。有了這些應用的幫助,學生們做起作業來易如反掌,有難題就搜,仿佛在知識的海洋里就沒有不會的。老師們也樂意改這種作業,打開本子一看全都對。原本師生關系中的各種矛盾都迎刃而解,大家其樂融融。但這樣真的好嗎,這樣的老師對嗎,這樣的學生好嗎?
2019年初,由一名演員引發的“學術不端”案件,給全國人民都上了“驚心動魄”的一課。某演員取得博士學位之后不知“知網是什么?”,“知網”是“知識共享”的最大推進器。而他的論文在“知網”上被網友發現其重復率達到40%。這“一課”難道只是凸顯我國學歷教育把關不嚴嗎?如果沒有“知網”這種將知識整理歸類的“共享容器”,學生的學術抄襲行為會不會有所避免?如果老師嚴厲制止會不會培養出更多“才德兼備”的學生?這種學生“抄襲”會讓多少“條件優越”學生會產生“僥幸”的心理,又會讓多少“寒門子弟”覺得讀書無望?
在這次事件中,我認為正是“知識共享”讓人們發現了學術上的“弊端”,在“知識共享”的時代,人們可以輕易的獲得別人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這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同時個人的道德素質面臨了考驗。值得關注的是由于這個事件的影響持續不斷的擴大,教育部最近也發布公告,今年將對已畢業的研究生論文進行重點抽查,對存在學術不端、存在捏造事實、查重不過關的論文進行整頓。這一舉措讓學術界的不正之風得到整頓,科研學術關系著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如果站在學術頂端的專家、學者都有不正之風,那么整個社會陷入一個“知識造假”的惡性發展中。
三、“知識共享”的德育教育
博士研究生都有學術“空子”可鉆,那么未成年人呢?學校教育中的德育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養所期望的道德素質,使他們具有正確的道德觀念、豐富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不斷提升他們的道德境界的教育過程。現在的孩子每天都被課業壓力無形的包裹著,部分教育者忽略了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教學重心都在學生每天學習到多少知識。所以,在“知識共享”的時代,能夠輕易獲取的知識不代表是已經掌握的知識,這種獲得會讓今后的學生喪失學習能力。在“輕松學習”的引誘下,我們成年人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德育的引導。學習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學習的“偷工減料”會讓人付出慘重的代價。就像王國維大師在《人間詞話》中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學生讀書就應該要明白自己為什么讀書,明確自己內心的目標和理想,不是為了應付家長和老師。
1.“知識共享”之師德的影響與運用
在“知識共享”的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靠網絡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老師”。老師這個稱呼已經變成跟“男神”、“偶像”、“帥哥”一樣的流行稱呼了。“老師”的含義得到了無限的延伸,能指陡增,“老師”成為了真正的各行各業的“傳道、受業、解惑者”。④在教育學的定義中,老師是指傳授學生知識的人,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和能夠給大家帶來一定正確知識和指導的有能力的人。教師的職責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教師不但要育人還有遵守法律和職業道德的義務,才可以“為人師表”。面對“知識共享”老師在教學中應該以身作則,樹立高尚的師德。如果不希望學生做的事情,老師本身應該嚴于律己。
2.“知識共享”對學生的影響和發展
我在南充市某中學七年級中做了相關的調查,該校住校生占比80%,并且留守學生占比60%,學生品德的發展是在活動和交往中能動地實現的,家長們都會要孩子學會“共享”這個觀念。當學生們將這個觀念運用在了學習上時,教師們就經常發現一些“復印式”的作業,由此,我認為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迫在眉睫。
在這個網絡主導的新時代,知識已經不是只能通過課堂或書本才可以得到的“寶藏”。但這個“寶藏”仍然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挖掘”才可以獲取。每個人“挖掘”的方式不一樣,獲得“寶藏”的多少就不一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未來人生的道路上,堅定自己所選擇的路,運用正確的方法,腳踏實地的學習,一定會手握“寶劍”,站上自己人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