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84~87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學生認識整時的情境題材,教材在這一情境中根據小朋友生活與學習的習慣安排,讓學生認識鐘面。目的有兩個:一是學生會看鐘表,并會認讀整時的時間;二是適當的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使學生初步形成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的習慣。
學情分析:
對現在的小學一年級學生而言,在入學前,已經積累了看鐘表上的時間的經驗。因此本課的教學應充分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具加強觀察、比較及操作活動。
教學目標:
(一)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上的數字;結合經驗會看整時,知道整時的2種表示方法。
(二)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會讀、會寫整時。
(三)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會認整時。
難點:會用兩種方法表示鐘面上的時間。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鐘表、日晷和銅漏壺掛圖、鐘面卡片;學生每人一個自制鐘表。
教學過程:
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你們想不想猜一猜?好,認真聽:我有一個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每天叫我早早起,真是我的好朋友。
生:鐘表。
師:對,是鐘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鐘表。——引課題(齊讀)
二、講授新知
師: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我國古代的人是用什么計時的。展示日晷,它是利用太陽照射的影子計時的。這個是銅漏壺,是利用滴水計時的,它們都是我國古代最簡單的鐘表。
師:了解完了古代的鐘表,我們來看一看現在的鐘表。為了 便于觀察,我們來看老師制作的模型,媽媽是什么時間叫小麗起的?7點、7時。為什么是7時呢?學完本節課,你就知道為什么了。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鐘面上都有什 么呢?
生:有12個數(一起查一查)
師:還有什么?誰來告訴老師。
生:有分針、還有時針。
師:同學們觀察的可真自習呀,咦,哪一個是分針,哪一個是時針呢?
生:細細的、長長的是分針;粗粗的、短短的是時針。
師:好,跟老師一起來說。長的是分針、短的是時針。(一起說完后搶答長的是,短的是;板書:長的是分針、短的是時針)
師:除了這些,還有什么呢?
生:有12個刻度線,每2個刻度線組成了一個大格。
師:跟老師一起來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格?手比劃1、2等等,多少個格?
生:12個。
師:小朋友們真愛開動腦筋。老師這里有一個實物,
這個是-時針;這個是-分針;這個是-秒針。我們今天先不管秒針,只看分針和時針。老師來撥,你們來比劃一下看看它們是按什么方向走的。小手準備-準備到位。我們把鐘表走的方向叫做順時針,反方向叫做逆時針。
師:有誰知道它是什么時間呢?哇,有一些小朋友已經認識了。
生:8點。
師:說對了嗎?
生:說對了。
師:我們平時說的8點,用數學語言說是8時,大聲跟老師讀8時,這個“時”是時間的“時”,先寫8,再寫時。小手準備-準備到位。書空“8時”。
師:我們再來看,哪位小朋友能告訴我這個是什么時間?
生:3點。
師:用我們數學語言說是3時,大聲讀,3時。
師:我們再來看一個,一起來說,6時,6時。小朋友們個個都很棒,很快就能認識這些時間了。好,老師有一個問題,請你仔細觀察觀察這三個鐘面,你發現了什么?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師:知道的小朋友舉手告訴老師。
生1:都有分針和時針。
生2:鐘面上有12個數字等等。
生3: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8,就是8時。
生4: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3,就是3時。
生5: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6,就是6時。
小結: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了,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板書)。
師:像這樣的時間我們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整時。(齊讀)
師:那為什么是7時,你們知道了嗎?
生:因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7,就是7時。(實物展示)
練習:接下來老師考一考大家,老師撥動實物鐘表,學生說。(至少3個)
1.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4,就是4時。
2.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6,就是6時。
師:咦,注意觀察,它有什么特點呢?你的小手舉得最高了,你來說。
生:分針和時針在一條直線上。
師:他的語言可真簡練啊。
3.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2,就是12時。
師:它又有什么特點?
生:分針和時針重合了。
師:其實啊,整時還有另外一種寫法,看一看,老師是怎么寫的。8:0:0,先寫8,再寫2個點,注意這2個點上下對齊,再寫00,表示整時,左邊是8,表示8時。我們把這種表示法叫做電子表示法。
師:接下來,再練一個3:00,小手準備-準備到位,書空6:00。它和文字表示法讀法一樣嗎?一樣,這是正式的2種不同表示方法。
三、鞏固練習(略)
四、總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鐘表上整時的表示方法。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知道了電子表示法和文字表示法,今后我們會學習更多的有關鐘表的知識。老師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姓名:杜倩萌
工作單位:河南省開封市集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