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遺存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在文化旅游產業開發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因而,借助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加強對音樂類非遺內容的開發和利用,無疑開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新思路和新途徑。本文從以保護為主展開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加強非遺與文旅融合完善“活態”傳承體系兩個方面,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態傳承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音樂類;非遺;文化旅游;活態;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各個產業板塊進行了良好的融合,在文化旅游產業中,對音樂類非遺項目的開發和運用,打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格局。那么,在此進程中,如何實現音樂類非遺項目從靜態傳承向活態傳承的轉變,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研究問題。所以,在下文的研究中,筆者將從兩個方面深入談起,就音樂類非遺項目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態傳承提出自身一些淺薄的建議和看法,總體呈現如下。
一、以保護為主展開資源的整合利用
國家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進入了一個階段性時期,相關立法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意識和傳承策略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且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發展機制,為音樂類非遺項目創造了更為廣泛的生存平臺和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無疑,文化旅游與傳統音樂進行交叉和碰撞,使音樂類非遺項目激發出了更加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使音樂類非遺項目有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顯然,文化旅游為音樂類非遺項目提供了活態的發展空間,為音樂類非遺項目的薪火相傳提供了保障。現今,文化旅游產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如何借助文化旅游優勢對音樂類非遺文化進行開發和利用,并且進行有效的整合,這也是一個重點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對其活態傳承中,一方面要加強對音樂類非遺項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形成名錄體系并進行建檔保存,這樣才能使其傳承更為科學。文化旅游中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傳承,對其保護是最基本的原則,遵循傳承規律,加強管理意識,科學整合利用,才更有利于音樂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將國家級音樂非遺項目、省級音樂非遺項目、市級音樂非遺項目、縣級音樂非遺項目進行合理分類,將傳承重點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這樣才能進入科學的傳承軌道中來。
另一方面,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在文化旅游中做好音樂類非遺項目傳承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并將非遺項目保護工作和開發進行一體化推進,同時,要加強傳承的創新性和創造性。所以,在文化旅游產業實踐中,音樂類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要從實際出發,結合不同音樂項目的風格和特色,針對性和科學性地進行合理的整合利用。當然,要避免過于追求文化旅游的經濟價值,而盲目地對音樂非遺項目進行開發和創造,否則不僅偏離了非物質遺產文化保護的正常軌道,同時也未對文化旅游產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借助文化旅游的優勢進行合理開發,才能雙軌并進,對雙方發展都有價值。
二、加強非遺與文旅融合完善“活態”傳承體系
現今,已經進入了“十三五”規劃時期,文化旅游成為戰略性發展產業,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作為重點內容在文化旅游產業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在此背景下,音樂類非遺項目與文化旅游產業的碰撞點和交融點也越來越多,延伸出更多發展空間。為了使音樂類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保留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國家和地方相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策略,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帶動音樂類非遺項目發展、音樂類非遺項目促進音樂文化旅游發展的“活態”體系,積極發揮了文化旅游產業平臺的作用和優勢,凸顯了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意義和價值,深度挖掘了音樂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的潛在價值。合理的產業布局,不僅使文化旅游產業的特色性更加突出,同時也使音樂類非遺項目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實現音樂類非遺項目在文化旅游產業中“活態”傳承的良性運轉。
具體到實踐環節,一方面可以整合文體部門對文化旅游、非遺項目進行討論,加強二者的交流融合,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使文化旅游中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的運用和發展。另一方面,摸排地區文化旅游項目,并展開系統的分析,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音樂類非遺項目的開發工作,形成長效的發展機制。顯然,分門別類地根據自身特色與文化產業進行融合,更能夠發揮音樂類非遺項目的特色,有利于文化旅游產業的特色化開發,確保二者在碰撞交流中誕生出更多璀璨的花火,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旅游的產業進程中,真實、完美地展現出自身不可取代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魅力,進一步推進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總而言之,文化旅游產業為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和契機,如何借助文化旅游產業優勢,實現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價值,也是多年來一個重點關注的問題。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良性發展,不僅展現了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為文化旅游產業助力揚帆。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旅游產業中的“活態”傳承,要堅定地以保護為根基,開發為輔助,形成科學的發展機制,這樣才能使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原生態和藝術性發揮出來,同時也為文化旅游產業提升了軟實力。當然,各界力量也要積極地參與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傳承遺產保護的傳承體系中來,發揮集體的力量,為其活態傳承創造條件、創造平臺,帶動多元產業的互動發展,實現更為豐富的價值。要配合好政府的政策引導,積極地加強社會力量的參與,使文化旅游與非遺文化得到良好的融合,融入更多的發展力量,共同作用于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借助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對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宣傳、普及工作,加強社會團體及個人對文化旅游產業中音樂類非遺項目的認識,為其打造更加廣闊和諧的發展平臺,在深入保護的基礎上,得到創新發展。此外,文化旅游產業也進一步將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傳統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活態”傳承機制,轉變了非遺項目保護工作思路,開創了文化旅游產業聯動音樂類非遺項目發展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張瑩.河北民間音樂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與發展研究[J].黃河之聲,2018(4):111.
[2]李曉燕.基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策略研究[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6):12-15.
作者簡介:李靜(1980—),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