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彤 周淼
摘 要: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推進,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日益加強,在經濟全球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發展理念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充滿機遇與挑戰。針對當前我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結合區位優勢與學科特色探索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路徑,是“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的重要課題。在明確“一帶一路”倡議對人才需求標準的前提下,明確新發展背景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可行性研判策略和措施,通過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的改革構建復合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D93/97;D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7 — 0119 — 03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機遇與挑戰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經濟順應時代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體現我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推行區域合作,共謀國家發展的新理念。“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使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日益增多,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隨著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的加深,涉外法務活動愈來愈頻繁,區域合作蘊含的法律風險開始凸顯。應對世界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實現對外經濟更好的發展,需要法律的保駕護航。當我國的走出去經濟越來越常態化,相關人員對有關的國家法律法規不夠深入了解,涉外法律實踐工作能力不強,處理兩國之間經濟貿易的摩擦矛盾所適用的法律專業知識不足,導致國家經濟利益受損情況時有發生,國際交往活動中如果單純的利用政治手段解決雙邊的貿易糾紛,化解矛盾,并不能達到公平公正的效果,處理的結果也未必達到合法化。只有推行法律外交,依照法律法規處理國際關系,才能實現長期共贏,為共同實現雙方的根本利益提供動力支持。〔1〕在這樣的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涉外法律人才缺失的影響日益顯露。通曉國際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高端復合型法律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向前發展的短板。
涉外法律人才是“一帶一路”深入推進的重要人力資源保障,經濟全球化視野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教育部早在2011年發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就提出分類培養涉外法律人才、創新培養涉外法律人才機制,探索“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和“國內-海外合作培養”機制。2015年“一帶一路”倡議從決策走向實施,人才需求量進一步增大。2017年5月,我國司法部聯合外交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多部門召開了第一次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聯席會議,號召加快培養通曉國際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律人才;2019年3月第二次聯席會議研究部署涉外法律工作,強調高素質涉外律師人才培養,增強國際競爭力,反映出我國在“一帶一路”經濟倡議下,對涉外法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國家提出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的同時,作為法律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高等院校法學院做出了積極回應:在新的發展戰略下高校更加重視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學習法律專業學科的大學生增加涉外法律實踐能力課程,在貿易關系出現糾紛時,涉外法律人才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經濟活動和外交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仍然存在很大缺口。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決策戰略的縱深推進,結合實際探索科學有效的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路徑,是當前各大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所面臨的一項重大的改革課題。
二、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及現存問題
涉外法律人才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能夠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的高端復合型法律人才。〔2〕涉外法律人才需要具備兩方面的能力:一方面,精通外語具有國際視野;另一方面,熟悉國內外法律,明晰國際規則,具有參與國際法律事務的實務能力。目前,我國法學院校培養的涉外法律人才以本科雙語教育、實驗班教育與本碩連讀教育相結合的模式,但是從整體上統計,大多是依托本科雙語教育,實驗班教育、本碩連讀教育只應用于少數的高等院校。在這種學制模式下,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趨向國際化和專門化。從實踐效果看,這幾種模式對培養涉外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一)本科雙語模式
區別于普通的本科人才培養,高等院校針對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牢牢抓住了“涉外”,重點開設外國語言學習課程,同時也注重外國語言的實踐應用。一些院校在本科教學內容、教材選用等教育階段使用雙語教學方式,教學中采取循序漸進原則,雙語教學由淺入深,由基礎到專業。部分院校聘請國外教師教授外語課程,培養出的學生以語言應用見長,在精通外語言基礎上,開設國外法理學、法律邏輯學、國際商業法、外國法制史等課程。大多數院校加強了應用外語教學力度,這種模式培養出擅長言語交流的人才,拓寬了對外的交流領域,但是專業優勢不突出,對高校自身的師資標準有更高的要求,對于大多數地方性院校,師資力量相對較弱,增加了教育成本負擔。
(三)法學實驗班模式
目前,有很多高校在法學系內開設法學實驗班或英才班,針對不同的需求對學生分班培養,這種班所設的課程以研究涉外法律為主。現在存在大多的“東語法律”實驗班、“東歐法律”實驗班等,把法學和外語牢牢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具有廣泛的涉外法律知識和良好的對外溝通能力,為國家對外經濟輸送專門的涉外法律人才。這種模式與上述的“雙語培養模式”共同之處是以外語為中心,同時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國際化人才為目標。在一定的程度上,這種模式達到了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標準,但是缺點在于所開設的本學院內的小型實驗班教學,受教范圍小,教育面窄,不能達到普遍化的教學。
(四)本碩連讀模式
本碩連讀模式適用于精英化法律人才培養。本碩連讀采取“通識+專業”的培養方式,一般學制五—六年,因連貫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的長期發展。以國內“3+3”本碩連讀模式為例,該模式分基礎學習和專業學習兩個階段。優秀生源從法學本科三年級開始分流,提前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法律職業課程學習,貫通一體化的培養易于法律人才專業化。聯合培養中的“3+1+1”模式在本科基礎階段3年留在國內學習,1年派到國外做交換生;在語言強化的基礎上繼續在國外完成碩士研究生教育。這種本碩連讀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提高知識層次,也有利于法律職業教育培養,但僅限于優秀生源,選擇過于教育精英化,培養出的人才數量較少。
三、明確目標創新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策略
“一帶一路”視域下要求涉外法律人才具有夯實的法律專業基礎知識,完善的知識結構;國際化視野和較高的國際化的語言交流能力;以實踐能力突出為重點和全面綜合的素質。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繼續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經濟發展計劃。〔3〕各高校應針對涉外法律人才標準,明確“應用型+復合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在借鑒和改革原有模式的基礎上,融入“一帶一路”的政策優越性,采取“外語+法律”的校內培養;“理論+實務”的聯合培養;“國內+國外”的交流培養路徑,亟需解決三個主要問題:
一是在法學本科教學中融入國際化理念教學,在有限的學制學期中打下堅實的國內外法律專業基礎知識。二是熟練地運用外語結合法律技能,鍛煉出較強口語交流能力,為處理國際經濟貿易糾紛建立實踐能力基礎。三是在理論學習期間,不斷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把實務學習貫穿到整個學制期,這是培養涉外法律人才的關鍵之處。
針對解決以上的三個主要問題,要結合當下高等教育院校實際情況,考慮對外的國際環境,結合地緣優勢,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研判策略和措施,以達到“一帶一路”戰略對人才需求標準。
一是語言培養突出地域優勢。目前我國法學教育仍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各法學院系還應結合各自的區位與學科優勢,精準定位培養目標,合理選擇培養模式與發展方向,以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避免同質化誤區。高等院校在招生的時候,增設法律結合小語種方向的報考專業。培養過程抓住外語基礎,對于小語種零基礎的學生,實行法律和外語雙模式課程,在本科教育階段保證外語和法律專業知識同步學習,樹立涉外法律人才標準的“雙基礎”。在基礎階段的課程中,法理學、民法理論、刑法理論等實體法采用外語課本,這樣可以使學生牢固打下法律加外語的雙基礎,為接下來的實踐學習做好鋪墊。“一帶一路”的戰略中,與我國相鄰的經濟走廊,例如俄羅斯、外蒙古、哈薩克斯坦等沿線國家,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具體性地培養對沿線國家的專門涉外法律人才,把這些沿線國家法律理論引進國內院校,抓住小語種應用培養技能,突出“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具有針對性區域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特色模式。
二是高等院校在教學課程中要走出傳統的課堂模式,鍛煉學生的法律技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本科教育階段,不僅要利用假期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還要與當地相適應的法檢機關進行聯合實踐學習。教師組織學生在校期間進入法檢兩院實習,在法律實務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避免學生只會理論上的知識,忽視實踐的作用。實踐決定認識,正確的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學生在受教育階段,與沿線貿易國家學校建立交換生培養模式,由國外教師組織學生進入國外的法律機關進行觀摩學習,開展具有特色的實踐教學課程。學校無論在本科教育階段,還是在碩士教育階段,都要把實踐教學做為重點,采取“雙重點”的模式。學校在本科教育階段學習完必修課、公共必修課之后,增設選修關于“一帶一路”戰略的相關涉外法律課程等課程。高校教師更應通過實踐教學訓練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其理解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整合本科教育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現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體現出鮮明的法律職業教育特色。目前,我國東北一些學校與大陸沿線的鄰國俄羅斯建立教育合作關系,共同設立公共教學科目,使學生更深入互相國外的文化。涉外法律培養也要采用這種與沿線國家建立教育合作關系,設立法律專業公共課程,增加關于公共科目研究項目。例如俄羅斯學校設立我國法律教學課程,使俄羅斯本國學生學習涉外法律更加深入,同時我國高校也增俄羅斯國家相關法律專業課程,更好地學習到國外涉外法律知識。〔4〕
三是國家要加大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和政策。培養“一帶一路”法律人才,高校與其他主體的多邊合作至關重要。這是因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涉外法律人才急需跨學校、跨部門、跨地區的交流合作,這不僅能使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更加清晰、明確,培養出的涉外法律人才也更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現實需要,而且能夠實現高校法學教育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國家積極出臺關于“一帶一路”戰略下扶持學校創新性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政策。各大學校積極探索創新性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當前涉外法律人才模式存在的不足。教育部門引導學校堅持“走進去,引進來”,多開展與沿邊國家學校建立教育合作關系,探索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機制。〔5〕 我國司法機關要與學校建立實踐課程,大力支持校園學生進入法律機關實踐學習,多與學校教師學生調研相關法律專業,把實踐與理論知識牢牢結合。我國與各鄰國之間要形成涉外法律專業交換生長期機制,為我國學生在國外學習期間,能夠進入國外法律機關實踐學習創造條件和機會,學生們在國外法律機關實踐中提高法律實務技能。從我國自身院校要高度重視實踐課程,提高實踐出真知的教學理念。我國外交教育部門要以“一帶一路”政策戰略為契機點,溝通協調與沿邊國家法律專業性較強的學校,建立長期有效學習交流,同時建立法律資源共享平臺,跨國企業積極參與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探索中,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同時也要把涉外法律學習做為企業長期規劃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
我國在深入改革開放的階段,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政策,是我國推動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決策。我國各院校要借助共同經濟形勢,結合自身教育資源,積極探索涉外法律人才新模式,注重實踐教學和國內涉外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地理優勢、歷史文化優勢多與沿邊國家開展法律人才交換機制,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符合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涉外法律人才,為實現“一帶一路”保駕護航。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90.
〔2〕張法連.“一帶一路”背景下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問題探究〔N〕.法制日報,2018-11-09.
〔3〕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記者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4-28(002).
〔4〕安巍,苗正達.“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的法律俄語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研究〔J〕.中國俄語教學,2017,(02):14-16.
〔5〕李孟.“一帶一路”背景下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8,(23):141-143.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