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 吳爽
摘 要: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舉足輕重,中國話題已然成為了世界的新焦點。這其中有鮮花和掌聲,同樣也夾雜著棍棒和阻礙。在某些領域中,中國對外話語呈現出與國際地位不對等的“失語”狀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總是以類似“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這樣的觀點,試圖通過曲解中國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對外話語“失語”帶來的弊端,切實的讓中國了解到,一個真正的世界性大國,政治、軍事、經濟這些硬實力要有,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這些軟實力更要強。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外交流的發展進程,結合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方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為指導,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供意見與建議,以期進一步推進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外交;對外話語;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7 — 0167 — 03
一、引言
隨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高速增長,中國在國際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所要面臨的環境也越來越復雜。一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以本國利益至上的狹隘“原則”,大搞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刻意的捏造諸如“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不負責任的言論,試圖以此來錯誤的引導國際輿論,進而對中國施壓,達到其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想要打破這種不利局面,就需要研究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從發展過程中總結歷史經驗,從實踐中謀劃未來藍圖。
本文通過梳理中國對外話語交流的歷史,分析中國古代互利共生、開昌明達和閉關鎖國、故步自封兩種截然不同的對外政策對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影響,總結出通則互贏、封則兩傷的經驗教訓。回顧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總結關于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研究成果,結合當前面臨的困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外交思想為指引,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出相應建議。
二、中國對外交流的歷史
對話語體系的研究其出發點離不開語言學領域,包括意識形態、社會環境等幾個重要的因素〔1〕。想要研究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從中國對外話語的歷史進程上著手,理清其發展脈絡,找到其本質特征,總結經驗教訓,發揚優勢做法。
(一)秦漢以平結交,互通有無
話語的使用離不開語言環境,中國最早的對外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斷的騷擾邊境,出于戰略的需要,漢武帝時期曾經派遣張騫從長安出發前往河西走廊,試圖聯合月氏和大宛一起夾擊匈奴,正是這次出訪,使得中國同西亞甚至是歐洲有了最初交集。由于絲綢是主要出口商品,所以這條通道被命名為“絲綢之路”。早期的對外交流平等交流是前提,交往過程中講信修睦,張騫提出的結盟主張為“結為兄弟,共拒匈奴”〔2〕,以平等的身份締結盟友關系而不過分的強調尊卑從屬。塑造了中國平等外交、自主外交的傳統,為對外交往贏得了很好的口碑,彰顯了 一個大國的氣度。
(二)唐宋開昌明達,廣交友邦
隋唐時期奉行開明昌達、廣交友邦的外交政策,中國與鄰近各國的交流頻繁。新羅、日本曾多次“留學生”來華旅居,宋元時期馬可·波羅的《馬克·波羅游記》向西方國家展示了一個地大物博的富裕中國。此外,中國也不斷的有人走出去,唐朝玄奘西游、鑒真東渡,宋元鄭和下西洋將中國的儒家文化深遠傳播,同時也帶回了像阿拉伯數字、伊斯蘭教這樣的異域文化成果。
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國家之一,但它卻沒有因為自己的富庶而自恃,反而打破保護壁壘、加大開放、鼓勵互通、積極傳播文化。通過海上、陸上兩條“絲綢之路”將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共生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至今“唐裝”、“唐人街”等等這些時代標志詞匯還廣泛流傳。隋唐時期的中國盛極一時,其所表現的文化自信和開放包容值得我們今天中國的外交借鑒。
(三)明清閉關鎖國,故步自封
明洪武時期,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防止沿海的軍閥殘余勢力與海盜勾結騷擾沿海的各省,朱元璋下令開始“海禁”。到了清朝乾隆時期,中國實行閉關鎖國,開始了與世隔絕,故步自封的時代。后來西方國家進入工業革命,而中國卻仍停留在農耕時代。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開始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弱國無外交國際話語呈現失語狀態,甚至一度達到原屬于中國的國土的歸屬權竟要由他國做決定的地步。
三、當前中國面臨的國際話語權不匹配困境
第一次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開始近百年的屈辱史,弱國無外交,對外話語的失語致使中國的發展處處受限,改變這一格局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出現。1921年7月浙江嘉興的一條紅船上中國共產黨誕生,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終于在1949年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建立了新中國。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世界對于中國這個第二大經濟體的要求不再是獨善其身,而是更多參與國際發展,積極的維護世界和平。而目前擺在中國面前的卻是對外話語權與國際地位不匹配的尷尬處境,馬克思曾這樣評價東方國家“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盡管現在看來“必須”二字已經被去絕對化,但也僅僅停留在改善而沒有得到解決,西方國家對中國甚至亞洲存在的誤解始終是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難題。
四、對外話語體系存在的問題
當前,中國面臨一個極為怪異的困境,信息的流入遠大于流出,這種逆差產生了扭曲的中國的西方印象〔3〕。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能力的不對稱關系,給西方媒體曲解中國提供了可乘之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對外交流更頻繁,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也逐漸的被業內學者所關注,以往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忽略文化差異的客觀現實造成的誤區
由于宗教風俗,語言環境等不同,中西方之間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雖然這種文化差異在西方國家之間也存在,但因為意識形態相近,語言文字相通,交流溝通較多,差異并不明顯。而以往的關于話語體系建設的研究往往忽略了這種差異的現實存在。
習慣性的從自身的角度去“推己及人”,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也為中國與外界進行對外交流增加的障礙。以改革開放40周年向外界展示中國成果為例:中國對內展示的主體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切實利益,從經濟、軍事等方面讓老百姓切實的感受到國家的富強,人民從中理解到的是安全感、滿意度的提升,對國家的信任和支持。而如果對外宣傳,中國也用同樣的方式,以美國為首的既得利益者,國際話語的把持者,他們則會感受到另外的意思比如“中國威脅論”。廣大發展中國家也無法從中國的成功范例中學習經驗、反思自我,從中國的成功中找到原因,達到比學趕超的目的,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一種因文化差異導致的對外交流誤區是“以人推己”,即以中國學者以西方角度解讀中國故事,從西方邏輯中尋求中國對外話語的合理性。先從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國,然后將中國的故事“西化”給外國人聽,這就好比用一個方形制作一個圓,要么就是將原意走樣,要么就是變成四不像,而極少會達到預期效果。再或者干脆就搞政治內外有別的“兩張皮”。這些都是不利于中國對外話語建設的重大誤區。
(二)忽略外部復雜環境的抵制
隨著各國經濟、政治、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國際社會中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變得日益微妙。新興大國的崛起,勢必會打破一超多強的所謂的“平衡”,二戰之后美、蘇、日、德(西德)、法、英、意這七國被稱為坐在搖椅上的老板,牢牢的把控著世界經濟這個商店的話語權,其他國家只不過是在這里挑挑商品的買家和幫忙賣貨的工人。1978年突然一個流浪漢闖了進來,先從苦力做起,并用40年的時間一步步的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二當家。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的復興勢必會打破現有的以西方少數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價值體系,相應的這些國家所提出的在他們理論體系下的發展模式和是非標準也不再大行其道,這是他們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意識形態、國家利益至上等各種原因西方國家對于中國發展開始了抵制,美國等少數國家更是以其自身價值體系來規范中國,充當大家長,試圖遏制中國發展〔4〕。他們通過文化植入和顏色革命等方式試圖去干預中國內部發展,同時,在國際社會上肆意散播污蔑中國形象試圖擾亂中國外部發展。而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并不能以一個有利的途徑表達自己真實的話語,雖然中國深知被解讀就會帶來被誤解,但卻始終無法有效的改變現狀。
五、新中國需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對外話語體系
(一)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
當今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了解相對片面,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受眾所接受的信息主要來源于西方媒體,調查研究顯示68%的受眾是從西方媒體的口中“認識中國”,而僅有22%是真正的從中國媒體了解中國。〔5〕這其中難免會有斷章取義面臨被誤解、被曲解。西方了解中國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新聞等官方媒體,多是政治話語因意識形態而不易被理解;二是網絡等自媒體,網絡中魚龍混雜容易產生錯誤的引導。想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就必須加強自身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讓真正的主角講自己的故事。
對外宣傳的目的主要是被認同和接納,想要使話語體系及話語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必須要涵蓋政治意蘊、具備理論支撐、發散哲學思維、能夠通識表達、做到有效傳播〔6〕。從這五個要素方面出發,中國要想建設好自己的對外話語體系,首先,要突出自己的政治優勢即中國國特色社會主義。其次,放開自己的視野,立足中國本質倡導文化多元,著眼未來進程探尋世界發展。第三,要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開昌明達,互利共生,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的時代哲理。第四,要使中國的聲音完整準確的轉換成其他語言,表達好潛臺詞讓別人聽得懂。最后,利用網絡等媒體途徑,將真正的中國充分有效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中國一貫主張求同存異,畫好最大同心圓。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們承認世界各國之間的差異,就像陽關有七種顏色世界才會絢爛繽紛一樣,尊重客觀事實,維護多樣多彩。新時代的中國正努力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偉大的哲學命題通識給世界,我們要想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建立一套既不是西化,也不是中化,不排除異己而是求同存異,尊重客觀差異的現實性的好方法。
這一方面其實是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先例的。以二戰后的日本為例,由于在二戰中對世界特別是亞洲地區造成了不可饒恕的罪錯,日本一直與亞洲國家之間保持一個相對微妙的關系。罪惡的過往使得曾經的日本的外交變得異常的困難,想要被他國接受成為了一個難題。日本轉變了自己的對外思路,有意識的將自己的文化與產品“捆綁銷售”,把“軍國主義”“法西斯”的標簽換成武士道、動漫等容易被世人接受的文化符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的青年人的認知,最后得到了認同。同樣,中國想要講好自己的故事,也要給自己設立一些具有文化傳播意義的標簽,從小故事講大哲理。
五、結語
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五十六個民族的大融合,之所以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僅存的沒有斷絕的國家,兼容并包、合作共享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我們要充分的傳承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充分的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自己畫好國際像,向世人展示真正的中國,把自己發展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發展中國家,自己講好自己的故事,進而建立屬于中國的話語權,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7〕。著重培養兼通中西兩方文化,善于捕捉政治話題,熟練運用現代化媒體的堅定馬克思主義維護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 考 文 獻〕
〔1〕馬文霞.“中國夢”的國際話語體系構建與對外傳播〔J〕.江西社會科學,2015,(05)182.
〔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十二》
〔3〕王繼承.“一帶一路”與對外話語體系兼容互動的邏輯探究〔J〕.克拉瑪依學刊,2017(6)12-22.
〔4〕方正.“近年來中國國際話語權問題研究述評”〔J〕.國際研究參考,2018,(09)51.
〔5〕王秋彬,崔庭赫.關于加強“一帶一路”國際話語權構建的思考〔J〕.公共外交季刊,2015,(04).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韓慶祥.話語體系建設的核心要義與內在邏輯〔N〕.學習時報2016-10-31.
〔8〕范大祺.對外政治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點〔N〕.學習時報,2016-10-31.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