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沸 熊峰 王璐怡 王國鋒 郭超
摘 要 以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創業類競賽為樣本,通過梳理分析創業類競賽的組織情況,分析當前創業類競賽開展的主要特征,歸納當前創業類競賽的組織實施、賽制賽程、評審輔導等方面的通行做法與典型經驗,為創業類競賽的組織方及高校創業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創業競賽 創業教育 雙一流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07
Reflection?on?Organization?and?Development?of?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Study?on?the?case?of?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s?in?the?first-rate?domestic?universities?in?China
FENG?Fei,?XIONG?Feng,?WANG?Luyi,?WANG?Guofeng,?GUO?Chao
(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240)
Abstract Based?on?the?samples?of?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in?the?first-rate?domestic?universities,?this?paper?analyzed?the?main?characteristics?of?the?current?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s?by?looking?into?their?organizational?details.?It?concluded?the?general?methods?and?typical?experiences?of?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in?terms?of?organizational?implementation,?competition?schedules,?tutorship?and?reviews,?which?provide?references?for?the?hosts?of?competitions?and?practitioners?of?entrepreneurial?education.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competition;?entrepreneurial?education;?first-rate?domestic?universities
近年來,高等院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策源地,陸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1]中指出,各高校要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支持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等,突破人才培養薄弱環節,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當前國內高校普遍組織開展創業類競賽,本文主要結合國內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創業類競賽情況,就競賽的組織與發展談幾點思考。
1?高校創業類競賽發展情況
創業類競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3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舉辦的創業設計大賽。?[2]1998年,清華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開展創業計劃大賽。1999年,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和全國學聯共同舉辦的首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是第一個全國層面的高校創業類競賽。[3]2014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升級為“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以下簡稱“創青春”),引入創業實踐挑戰賽及公益創業賽,將競賽由模擬為主的創業計劃競賽拓展到全面覆蓋、模擬實踐并重的綜合性創業競賽。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創業類競賽已成為高校學生參與度高、緊貼時代發展的重要教育實踐活動。目前國內高校參與或組織的創業類競賽主要有六個類型:(1)教育部牽頭開展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互聯網+”),是目前全國高校參與規模最大的創業類競賽;(2)團中央牽頭舉辦的“創青春”是國內高校參與歷史最悠久的創業類比賽;(3)科技部牽頭舉辦的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由各省級科技管理部門組織地方賽,高校通常由科技管理部門、大學科技園或孵化器等對接組織工作;(4)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及其分會、各類學會、行業協會或知名企業主辦的創業類競賽,一般以學科、行業等分類;(5)地方政府面向高校,以招商引資、人才引進、校地合作為主要目的創業競賽;(6)高校舉辦或跨校合辦的校級層面的創業競賽,主要作為校內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實踐模塊,承擔部分產學研平臺的功能,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及項目落地,并作為部分全國性比賽的選拔賽。
2?創業類競賽組織情況及特征
通過相關高校的公開信息渠道,創業類競賽的組織特征主要集中在競賽組織機構、賽制賽程設計、項目評審、輔導方式、品牌塑造、激勵政策以及賽事協同等層面。
2.1?擴大組織機構,匹配優勢資源
高校創業類競賽組織機構中,主要有三種形式的組織模式。
一是以高校團委和教務部門(教務處/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牽頭組織或聯合組織,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團委歷來主要對接“創青春”,教務部門主要對接“互聯網+”,自2016年起,由于“創青春”和“互聯網+”存在賽事要求相近、辦賽時間重合等各種因素,團委和教務部門普遍聯合舉辦校級創業類競賽,并作為兩項賽事的選拔賽。教務部門在“第一課堂”的覆蓋能力及團委在“第二課堂”的組織動員能力為舉辦創業類競賽提供了信息傳遞、項目挖掘及宣傳動員的保障。二是以創新創業學院、雙創工作推進辦公室等負責雙創教育管理及科技成果轉化的部門或直屬單位牽頭舉辦,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通過整合校內相關單位的創新創業教育職能與資源,充分發揮高校的科技成果和創新人才方面的協同優勢。三是以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或競賽組委會等協調機構牽頭組織,包括廈門大學、天津大學等,以領導小組辦公室等秘書處單位或競賽組委會進行組織協調,成立由相關職能部門、相關院系和科技園等參加的專項工作小組及院系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合力推進創業實踐教育。
2.2?對標全國競賽,突出高校特色
創業類競賽賽制設計主要參考“互聯網+”和“創青春”兩項競賽的賽制設計,大致有三種類型。
一是參考“兩賽”賽制,將項目發展階段與項目“成熟度”作為分類維度,設立創意組、初創組、成長組等組別,或以項目性質作為分類維度,設立創業計劃、創業實踐及公益創業等類別。此類競賽主要承擔選拔項目的職能,通常面向在校生及畢業5年內畢業生,舉辦時間集中在每年3月至6月,即“兩賽”省級比賽前。二是將校內創業類競賽結合學校學科特色,舉辦以創新、創意、創造元素融合的競賽,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馮如杯”競賽采用“一杯三賽”制度,同時舉辦創意大賽、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大賽。西安交通大學創業實踐大賽重點圍繞“實踐學習”的特點,開展技術類與服務類的競賽。三是部分高校聚焦將創業計劃作為競賽的主題,如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等,重點圍繞在校生群體開展,通過適當放寬賽事參與條件,擴大學生參與的覆蓋面。
2.3?引入專業評審,強化項目輔導
創業類競賽作為競爭性活動,大多通過聘任專家評委、組建評委會等作為專家進行項目評審,專家主要由三類人群組成。
一是高校專業教師,主要分為技術類和商業類,前者主要是對項目技術成熟度進行判斷與評價,通常包括互聯網技術、智能制造、醫療健康、材料科學等領域專家;后者主要對創業項目進行商業化評價,通常包括商業、市場、金融、戰略、法務與知識產權等領域。二是專業機構代表,包括風險投資機構、孵化器等園區等,為參賽項目提供資本指導,依照機構的項目路演規則進行評估,就發展前景、市場拓展、商業模式以及融資策略等評估投資潛力與市場成熟度。三是企業與創業者代表,尤其是校友企業的代表,具備行業精準認知,對于項目的運營策略、人力資源配置等評價,引入創業者代表及青年創業典型是豐富互動、增強交流的普遍做法。
多數競賽采用“四級流程”,即申報、初賽、復賽、決賽四個環節,在初賽、復賽環節同時舉辦輔導活動,通過組織訓練營、開展商業模式畫布等課程進行培訓,幫助項目就商業計劃書寫作、商業模式、團隊建設、財務分析等進行多輪訓練,并在賽后開展成果展示、擇優推薦等活動,對項目進行持續跟蹤關注與資源匹配。
2.4?打造品牌活動,優化賽事激勵
高校創業類競賽持續推進品牌化建設,通過聯合支持單位加強競賽的獎勵激勵政策,支持單位主要有四個類型。
一是實體企業,如谷歌中國支持舉辦的上海交通大學“谷歌杯”創業計劃大賽等。二是金融與投資機構,如深圳合凡資產支持的華南理工大學“合凡資產杯”創業計劃競賽等。三是校辦產業,如華東師范大學科技園支持舉辦的華東師范大學“大夏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四是地方政府,如昆山市人民政府支持舉辦的清華大學“昆山杯”創業大賽等。
在引入資本支持的同時,高校陸續出臺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競賽的政策文件,鼓勵學生參加高水平創新創業競賽,主要包括參加競賽的學分化認定、本科生推薦免試直升研究生、研究生論文發表等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或折算。面向指導教師的支持政策主要以參賽成績折算工作量,等同于相應的教學科研成果,在獎金獎勵、職務評定、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支持等措施,鼓勵專業教師指導創新創業團隊參加各級各類競賽。
2.5?校內多賽協同,拓寬參與覆蓋
近年來,高校在舉辦校級創業類競賽時逐漸形成以校級最高水平競賽為主,同步舉辦各類專項競賽的模式。例如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共同主辦的“北航-北理工”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等突出學科引領、校際聯合的導向;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主辦的“光華”創新創業計劃大賽、同濟大學經管學院主辦的“夢想杯”同濟創業大賽等突出院系專業特點;湖南大學舉辦的“麓山創客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浙江大學舉辦的浙大校友創業大賽等則以行業、人群為特征,增進創新創業氛圍。
高校普遍重視競賽舉辦前的宣傳推廣與動員,進一步拓寬參與覆蓋面。同濟大學組織十余場推介會、宣講會、沙龍;復旦大學將院系組織報名情況計入年終相關績效考核指標;西北工業大學推薦競賽成績顯著的學院申報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試點學院;武漢大學根據省級競賽和全國競賽獲獎情況評選先進集體;哈爾濱工業大學依據各學院報名參賽項目數和獲獎數劃撥經費支持。
3?展望
隨著雙創影響力的持續放大,創業類競賽的重要性也逐步增加。目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創業類全國性競賽,承擔著“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任務使命,正向著“更全面、更國際、更中國、更教育、更創新”的特點發展,在此基礎上,高校創業類競賽組織方需要順勢而為、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改進組織方法。
創業類競賽需要整合優化組織架構,整合雙創管理部門、教務部門、學工部門、科研管理部門、科技成果轉化部門、科技園、孵化器及校友工作部門、宣傳部門等,構建校內聯動機制,實現創業類競賽活動認知由“學生工作活動”向“學校重點活動”的轉變,形成校內聯動機制的“升級版”。
創業類競賽需要加強項目輔導訓練,提升創業教育效能,注重不同創業階段時期項目輔導策略的差異化,在創業類競賽開展過程中針對不同階段的創業項目進行個性化輔導。對于創意萌芽項目著重指導創業方向,傳授創業基本技能;對于初創階段項目,重點輔導技術驗證與商業模式(下轉第18頁)(上接第15頁)驗證,提高抗風險能力;對于成長加速項目,以管理咨詢方式幫助項目梳理管理流程。
創業類競賽需要完善激勵幫扶體系,調動激發創業主體。要明確賽事的價值導向,在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政策的引導下,鼓勵科技型創業項目師生共同創業;進一步健全制度保障機制,針對創業學生、教師等主體,在直升推免、獎學金評審、論文考核、資源分配、崗位聘任、職稱晉升、績效考核、招生指標、工作量認定等多方面給出明確政策,積極用好支持在崗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完善休學創業、兼職離職創業等雙向流動機制,為雙創人才松綁賦能。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18):51-54.
[2] 王西文,王菁華,王西文.創業大賽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價值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4(8):216-218.
[3] 施晨輝,倪好.大學生創業競賽:角色、困境與策略[J].重慶高教研究,2017.5(4):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