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雪
【摘要】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教師只要細心地挖掘漢字本身的趣味因素指導學生識字,就可以使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識字規律,學會識字方法,提高識字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讓學生樂于識字,以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
【關鍵詞】識字;興趣;方法;效率
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識字,要記住漢字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難。教師沒有辦法利用漢字的造字法如象形字、形聲字幫助學生識字,也無法進行解說,真的是個大難題。在識字教學中,筆者試著用種種方法注意挖掘漢字本身的因素,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字形,比較漢字之間的異同,巧妙地加以想象,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和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其學得愉快、輕松,記得扎實、牢固。
一、先看后說,喚醒情感,激發識字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雖然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課文中的生字又多,但是低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烈。怎么利用孩子的這些特點呢?孩子們的眼睛是雪亮的,思維也是活躍的,喜歡把自己理解的表達出來。于是筆者就引導他們從“看字”和“說字”做起。
比如在學習“辦”時,筆者先寫“力”字,然后用紅色粉筆在“力”的左右兩邊各點上一點,就變成了“辦”字。筆者還沒提問,就有一些孩子小手舉得高高的,請求發言。通過觀察,他們是這樣理解的:“辦事情要出力,出力就會流汗,所以‘辦字中間有一個‘力字,左右各有一點就像是汗水。”孩子們的發現令筆者欣喜不已,通過“先看后說”形象而又深刻地記住了“辦”這個字,而且經久不忘。
再如學習“多”字時,筆者一寫這個字,孩子們就說開了:“‘多是由兩個一樣的‘夕拼成的。”這時筆者再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字的每部分的比例大小。“兩個‘夕字組成的‘多像孿生兄弟,它們長得一樣嗎?”孩子通過觀察,知道“多”上小下大。筆者又說:“對呀,下面的哥哥力氣小了,就頂不住頭上的弟弟呀!”孩子們聽了連連點頭,都心領神會地笑了,在以后的學習中又用這種方法認識了一些漢字,如“呂、昌、朋、比、雙、從”等,還發現了“孿生兄弟”的差別。而學到“眾、晶、森”等字時,孩子們都說這些字是三胞胎。因此,只要教師時刻用心,把握每個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看字”和“說字”發現其中的規律,學會舉一反三,孩子就會樂學、愿學,既學得輕松,又記得牢。
二、寓教于樂,方法多樣,調動識字積極性
(一)編字謎,編口訣,樂記字形
教是為了不教。“字謎”能夠加強孩子的思維活動,“口訣”念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識字。
一些漢字,字形相近,難以辨認,教師可通過編幾句充滿童趣的“口訣”幫助學生加以區分。如:“青、清、請、情、晴、睛”——“草青青,水清清,請你來,做事情,太陽升,是晴天,看東西,用眼睛。”學生讀來不僅順口易記,而且學會從字的意思和形體上區分這些字。
編“謎語”,分為三種。一種是曲折地說出字形,并暗示字義,如“心里害怕,臉都嚇白了(怕)”。二是巧妙地說出字形而不顯露字義,如“半個月(胖)”,“一家十口住草房(苦)”。三是沒有分析字形,只解釋字義,如“有心記不住(忘)”。
(二)編故事,巧聯想,識記字形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針對低年級孩子愛聽故事的年齡特點,筆者把抽象的漢字編成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把字形記牢了,把字義也弄懂了。
比如學“看”時,筆者編了這樣一個故事:“你們知道孫悟空看東西時,總是把手搭在眼睛上,這是為什么嗎?那是因為他的火眼金睛雖然在太上老君的丹爐里煉成了,可以看得很遠很遠,但是被濃煙熏得太久了,看東西時就模糊不清了,可是只要把手搭在眼睛上,不管什么妖魔鬼怪都認得出,誰也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然后提醒孩子仔細觀察“看”的寫法。孩子們也有一雙“火眼金睛”了,紛紛舉手發言:“寫‘看的時候‘手字的‘豎鉤要改成‘撇,這是為了留出位置寫下面的“目”字,這是寫字的避讓原則,而下面的‘目就是眼睛,眼睛有兩只,好比‘目中的‘兩橫。”學生在學習“看”字的過程中,既理解了字義,又記請了字形,說得頭頭是道,從而聽說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三)尋根源,看演變,溯源識字
比如“雙”之漢字溯源:“雙”的繁體字是“雙”,從隹(鳥的象形),從又(即手),本義是手抓兩支鳥,引申為“兩個、一對”;簡體字采用其俗體字字形,從雙“又”,用兩只手表示“兩個、一對”的意思。
再比如“能”字中的“厶”意為“自己”,“月”意為“身體”,兩個“匕”為“四肢”。可以這樣給孩子解釋:像熊那樣依靠自己身體儲存的能量過寒冷的冬天,就是有能力的人。這樣溯源識字,多有意思呀!
三、巧妙拓展,重組教材,提高識字效率
北師大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看圖識字課《丁丁冬冬學識字(二)》,這一課要求認識的字和會寫的字數量不算多。因此,筆者在識字教學時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學情,讓學生嘗試聯系生活常識及經驗,適時合理巧妙拓展,把這節識字教學課上得有趣生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拓展一:拓展詞語,積累詞匯
學生在學習和頭部器官相關的生字之后,作如下拓展。
1.認識五官。教師提問:“孩子們,你們知道我們的五官是眼睛、鼻子、耳朵、嘴和舌頭,那么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呢?”學生爭著回答:“眼睛看,耳朵聽……”
2.學習詞語。這時,學生總結了五官的作用是幫助我們聽、看、聞、說、嘗。同時,五官的變化還能幫我們看出人們內心的情感變化。然后讓學生讀相關詞語“眉開眼笑、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再和同桌一起表演,看看每個詞語描繪的是什么樣子。
3.練習說話。出示與詞語相對應的圖畫,提問學生:“怎么樣是‘愁眉苦臉?怎么樣又是‘眉開眼笑呢?”然后告訴學生:“和頭部器官相關的詞語還有很多,像‘面紅耳赤‘張口結舌‘眉飛色舞等等。”這樣的教學把識字和學詞相結合,使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學習、鞏固生字的同時,還感受到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所在,從而激發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拓展二:教材重組,習得方法
在認識了本課的第二組生字“腰、肝、肩、膀”后,筆者讓孩子們再仔細觀察,他們發現這些字都帶“月”字旁,然后讓他們思考為什么這些字都帶有“月”字旁呢?孩子們馬上明白這些字都跟身體有關。
原本“月”是“肉”的意思,祖先們在造字時,把一些跟身體有關的字也用上了“月”字旁。接著,再讓孩子們學習書上第二組詞語,課件出示“心臟、肝臟、腸胃、皮膚、肌肉、脂肪、胸膛、膽量”,讓孩子們自己讀,讀后在身體上找找相應的部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可根據教材和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學生經歷了從“發現”到“感悟”再到“應用”的學習過程,學習漢字的興趣提升,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比較異同,教給方法,培養自主識字意識
(一)漢字“加減”法
比如學習“鳥”時,筆者讓孩子們和“烏”比較。孩子們馬上發現了“鳥”比“烏”多一點。有的孩子更聰明,說:“‘鳥字的那一點就是鳥的眼睛。”這時筆者告訴他們,學漢字就好像做算術題,算術中數字相加減得數不同,而漢字加一筆,減一筆,字也會不一樣的。孩子們在做“漢字‘加減法”的游戲中學會了許多漢字,如“萬和方”“了和子”“王和玉”“止和正”“日和目”等等。
(二)漢字“小魔術”
這個方法適用于學習、區別形近字。如在教學《女媧補天》這課的生字“末”時,筆者是這樣教學的:“同學們請看,在這組文字當中,有一個字看起來極為簡單,卻容易和它的雙胞胎兄弟弄混。就是‘末,它容易和誰弄混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老祖先造字的本意:樹干頂端的枝條為‘末。未:表示枝葉茂盛,正等待著果實累累。也就是說‘末是已經到了盡頭,就像人類在遭受巨大災難時,仿佛已經到了世界末日,但是在女媧的拯救下,獲得了重生,有了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時板書‘末日、未來,‘末和‘未一個上長下短,一個上短下長。漢字多有意思啊,就像會變魔術呢!輕微的筆畫變化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漢字,比如‘石和右‘甲和由‘天和夫‘土和士等等。”
(三)區別形聲字、同音字
教學時,先讀準字的讀音再讀聲旁,再結合字的意思認識字的形旁,從而知道“形旁表義,聲旁表音”。同一個形旁,加上不同的聲旁,可以造出意義相關而讀音不同的漢字,如“氵”字旁的漢字多與水有關(海、河等)。同一個聲旁,加上不同的形旁又可以造出意義不同而讀音相同或不同的字,如 “論、輪、掄、綸”。形聲字、同音字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比較異同、歸類、分析字義、組詞來進行的。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表演或者演示,表演時鍛煉膽量,形象生動,易于理解,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學動詞。
小小漢字,奧妙無窮。在識字教學中,通過一系列識字方法的運用,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當他們創造性地自編了一句口訣、一個小故事、一個謎語,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發現,他們也充滿了自豪的成就感,學習漢字的積極主動性就會日益增強。
【參考文獻】
[1]于雪芹.小學語文教學策略[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石曉莉.試論小學漢語教學中的識字教學[J].教育,2016(07):16.
[3]高峻.巧妙拓展更豐盈——《丁丁冬冬學識字2》教學片段[J].小學教學設計,2012(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