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內容摘要】針對職教學校同時具備學校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機構特征,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學之便展開應用作文寫作教學指導,教給學生寫好一篇應用文的寫作技巧與一般方法,為學生在未來的工作環境中展示自己的寫作才華做好準備。本文將從將作文教學與學生專業聯系起來、豐富學生應用作文的實踐機會、建立應用作文資源庫三個角度分析職教學校應如何提升學生的應用作文寫作能力。
【關鍵詞】職教語文? 應用作文? 寫作能力? 提升策略
對于職教結構的高中生來說,形成良好的作文應用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會對學生的生活、工作甚至是繼續接受學校教育都有積極作用。但是,職教生通常是一群學習能力不足,學習品質不良,行為習慣不優的學生群體,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卻同時承擔著學科教育與就業工作的雙重壓力,導致部分學生在學校學習中變得越來越焦躁不安。其實,拋開學生職業發展需求來說,應用文寫作教學本身便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只是我們為了提高應用文寫作教學效率,將作文教學與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聯系在了一起而已。所以,為了職教生實現更好的發展,使其順利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語文教師應該以應用作文的有效訓練提升職教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好準備。
一、將作文教學與學生專業聯系起來
應用文本身的寫作特征便是以應用為主,是人們用來解決交際、生產、信息傳遞、事務處理等現實需求的書面表達工具。在現代社會中,各行各業的變化日新月異,職教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也越來越復雜,所以他們可能會迎來更多的應用文寫作任務,且每個行業領域對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是不同的。因此,語文教師在組織應用文寫作時應主動將作文教學與學生專業聯系起來,使其懂得如何為自己的學習、未來工作與現實生活展開應用文寫作。
比如,針對我們學校策劃類與文案類專業的學生,教師便可以專門訓練學生關于文案與策劃類應用文的寫作能力,為學生講述這些應用文的一般文體特征與寫作技巧,規范學生的書面內容與作文結構。另外,有一部分學生渴望通過繼續教育與專業學習考取國家公務員職位,而事業單位、行政部門等工作職位會設計一些行政類文書寫作任務,比如命令、批示、通知等,統稱為公文,但是不同的公文內容有不同的寫作格式,還需教師一一為學生介紹相關說明文的書寫格式與寫作要求,全面提升職教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
二、豐富學生應用作文的實踐機會
除了在規定的作文課程中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應用文寫作經歷之外,教師還應該利用學生的學校行為豐富學生寫作應用文的實踐機會,同時還要通過社會工作模擬練習讓學生們知道每一類應用文的應用條件與寫作流程。同樣的,職教生所形成的書面表達能力也需要經過一定的實踐與應用,所以我們必須要豐富職教生創作應用文的寫作機會,讓學生們在實踐與應用中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比如,我們班學生在整個受教階段會因為生病、意外等問題請假,而筆者則會利用這些意外要求學生撰寫請假條,使其根據請教條的寫作規范標注自己的請假理由、請假時長,同時還要出示班主任或任課老師的簽名,保證請教條的一般效力。再如,我還會利用班會、語文閱讀活動、語文寫作等教學資源訓練職教生創作會議紀要、讀書筆記、提綱等應用寫作能力,希望可以全面豐富學生的寫作經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閱讀與寫作聯系十分緊密,所以我會著重訓練職教生創作讀書筆記的應用寫作能力,這既可以訓練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還可以深化學生的閱讀程度,為優化職教生的語言能力與語文素養做好充足準備。
三、建立應用作文資源庫
應用文寫作范圍很廣,語文教師很難通過教材內容與學生經歷組織完善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活動。如果固步自封,沒有創新與改革的想法與熱情,那么職教生的應用寫作能力發展將會受到嚴重限制。對此,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收集與整理應用文寫作資源題庫,借助信息技術建立線上+線下應用文題庫,以便靈活選擇拓展教學資源,促使學生在應用文寫作學習活動中實現進一步的成長與發展。
實際上,我自己所儲備的應用文寫作題庫是十分有限的,但是為了讓各個專業的學生都能為了自己的長遠發展形成良好的應用文寫作能力,我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豐富應用文寫作題庫,希望各個專業的學生都能學到相應的應用文文體與寫作技巧。比如,如果是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則需專門學習財經專業類文書的寫作方法。于是,筆者便會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學習自主調查專門用來表示經濟活動的應用文體,搜集不同的交流目的所需要的應用文寫作技巧,閱讀相關范文,據此展開模仿練習。
總而言之,提高職教生的應用寫作能力將會讓職教高中生有更多的成功可能,提高職教學校的辦學水平與人才質量。語文教師應根據職教生的學習、未來發展需求組織豐富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活動,以應用文寫作達到提升學生素質水平的終極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莉. 淺談職高語文作文課的教學實踐[J]. 中國教師,2013(S1):171.
[2] 薛彭英. 職高語文作文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 (11):98-100.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大別山科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