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湘戲曲文化可以在培養大學生戲曲審美趣味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和審美人格,達到人格塑造的最終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湖湘戲曲;大學生;健全人格
一、當代大學生人格危機表現
(一)傳統道德與現代觀念在人格培養中的沖突
傳統道德與現代觀念都是人在成長中逐漸內化并形成獨特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觀念特點是追求新的自我,這就使學生容易產生頹廢、狂躁、叛逆等情緒,傳統道德中有許多成熟的思想比如兼愛、誠信、禮節的學習,值得我們在大學生的教育中挖掘。
(二)心理健康與個性塑造在自我實現中的障礙
當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對人的適應能力要求極高,所以,這樣的環境給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煩惱。大學生因無力承擔過度的壓力與負荷而容易走向崩潰的邊緣。這需要適時的引導和釋放,及時的發現問題并排解煩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三)個人習慣與人際交往在現實生活中的矛盾
人際交往是一門科學,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身要有優秀的人格品質,要有真心與誠信。來自不同地域的大學生共同生活在一起,有矛盾、沖突,也有關懷、幫助。人際交往要互相尊重,多溝通,是為人處世,建立互信,成為重要人際關系的必要渠道。
二、當前我國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形式的空泛化
目前,高校的人格教育以政治教育為主,忽視了切實引導學生關心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個人發展,即使開設了人格教育的相關課程,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出現了學生逃課率高、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等情況。上述種種現象直接導致了大學生一系列人格危機的發生。
(二)教育內容的單調性
我國高校的人格教育效果并不顯著,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將現有的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學校開設與人格教育相關的課程,也僅限于思想品德修養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和記憶相關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論灌輸,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卻很少參與指導,產生了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三)教育方法的呆板性
高校思想政治課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過于技巧化的現象仍然存在。過度依賴現代技術的教學方法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沒有任何區別,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三、湖湘戲曲塑造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意義
(一)傳播優秀文化
湖湘戲曲蘊含了許多淳樸真實,愛國思家,勇敢正義,獨立自強的思想精神,傳遞了許多優秀的傳統地域文化,它作為高雅文化進入校園,能夠與校園文化有效結合,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時提高大學生人格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心理素質,讓他們能夠領略到湖湘戲曲的文化藝術魅力,提升他們的文化認知。湖湘戲曲具有良好的文化繼承性和引導性,給當今社會文化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力。
(二)塑造道德品格
道德品質是人格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內容。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質是完善人格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湖湘戲曲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心懷大義、心憂天下、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吃苦耐勞、敢為人先、獨立創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等優秀傳統美德。
人格塑造最根本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當代大學生人格方面雖然有表現好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生活、學習、思想都不夠成熟。湖湘戲曲藝術中蘊涵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湘劇名劇《白兔記》表現了年輕大學生該如何加強自我修養,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戲劇中的音樂作用于大學生的品格,強化親情,撫慰心靈,凝聚了民族的大愛情懷,傳播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相互寬容、諒解的傳統美德,讓我們得到親情的撫慰、鞭策與鼓舞,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三)提高審美人格
審美通常又可以被定義為藝術修養,其內涵與外延又高于藝術修養,它是生活的藝術化與精神的表現。戲曲藝術文化被視為最高藝術欣賞,具有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表現出來的高度性,和諧性、自由性和超越性。湖湘戲曲的美從服飾、唱詞、唱腔、故事情節及舞臺表演等各方面給人以聽覺與視覺的審美享受,具有地域性與雅俗共賞性。2017年湖南戲曲春晚老中青三代人帶來的戲曲《疊翠流金——湖湘名段薈萃》則將八把大椅用不同的搭建方式來實現舞臺場景的轉換,通過道具的審美展示,給觀眾帶來無限遐想空間。湖湘戲曲對豐富大學生的審美知識,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高雅的審美人格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項目“基于湖湘戲曲文化精神構成的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形塑研究 ”(XSP19YBC266)。
作者簡介:侯克娜(1979-),女,講師,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與地方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