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對于高中音樂課,多媒體的有效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對多媒體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及應該注意的事項,做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音樂課;多媒體
近年來教育部新課程改革,為我們高中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機遇,當然,對于陳舊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很大的挑戰。我國高中音樂教育得到了顯著發展,但陳舊的音樂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等,已經和現階段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遠遠不符,同時對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發揮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作為一名高中的音樂教師,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就應該看到多媒體的有效應用對輔助音樂教育的作用是越來越重要了。
下面我就對在實際的音樂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的作用和有效應用作一簡要闡述:
一、音樂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審美素質
音樂主要是借助音樂藝術的審美活動來達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的,是學生立足于豐富的情感體驗,將美發現,對美予以感受,以促進自身審美素質的提高。若我們可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便可以直觀、生動形象的呈現抽象、枯燥的知識。由于多媒體能夠把精彩的畫面和悠揚的音樂結合起來,把枯燥無味的知識改變成一種生動有趣的知識,帶給學生聽覺與視覺上的刺激,進而將多層面、多種類的知識信息傳遞給大腦,如此一來收到的教學效果就會非常好。
比如,在對無伴奏合唱《牧歌》進行教學時,這是一首內蒙古民歌,旋律優美抒情、寬廣悠遠,草原氣息非常濃。我在教學過程中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在將旋律優美的音樂播放給學生欣賞的同時,也向其展示了一段美麗草原的畫面,使學生對美草原有一大致了解,在此基礎上將其好奇心激發出來,試想要是在這樣一個美麗無邊的草原上放牧是多么的愜意和美好?放牧的時候在唱起悠揚的牧歌,那真可謂是無上的享受。如此學生便將《牧歌》的音樂意境給了解了,其正確的審美情趣也得到了有效培養,從而對這首作品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音樂課涉及的內容較多,古今中外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均涵蓋其中。對我們來說,將多媒體運用到音樂教學中可將板書時間有效縮短,將課堂教學內容增加,且通過使用多媒體,也能夠把學生視覺與聽覺感受充分調動起來,增加課堂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小提琴協奏曲《梁?!窞槔?,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的過程,就應該充分的使用多媒體,營造出作品的意境和氛圍。在對英臺拒絕和馬文才結婚此樂段進行欣賞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欣賞本段樂曲的主旋律,之后將故事片《梁?!分杏⑴_拒絕和馬文才成婚的那部分情節呈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看著祝英臺和梁山伯在封建勢力的壓迫下的愛情故事,迅速便將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理解到了,這種運用多媒體結合音畫的教學方法,借助快捷的畫面和音樂轉換,讓學生和生動形象的音樂情境充分融合在一起,有效減輕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學生也更加容易掌握,如此便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率有效提高,教學時間得到了節省。
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要想上好音樂課,想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是關鍵。音樂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通常借助的是錄影機教唱或向學生講授相關知識的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十分乏味,難以使學生對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不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而多媒體課件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集音、像為一體的教學情境,密切聯系學生和音樂,將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欣賞音樂,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增強,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
例如,在開展京劇欣賞教學的過程中,我選擇了讓學生欣賞《紅燈記》選段,欣賞唱段時,我不僅是讓學生只去對此唱段進行欣賞,我還事先收集了一些劇照和臉譜,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以此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予以激發,我立足于多媒體畫面將生、旦、凈、丑京劇人物的四大行當介紹給學生關停,同時對一些有趣的臉譜面具進行了制作,讓學生快速去辨別臉譜的人物形象或者角色行當,學生既欣賞了國粹京劇的唱腔,還了解掌握了部分京劇的常識。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在欣賞《十面埋伏》的時候,我就著重整理了霸王別姬、四面楚歌等歷史故事,以此為突破口來調動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的興趣,讓學生通過短片對中國的歷史有了一個簡單認識,也從而對這首作品產生興趣。在欣賞器樂曲的過程中,在聽到曲調比較悲涼的片段的時候,讓學生們聯想這好似虞姬在哀傷的舞蹈。在聽到曲調緊張的片段時,引導學生去想象楚霸王在遭遇到十面埋伏時的憂心如焚,這樣的感同身受更能體會到霸王別姬的憂傷悲涼和四面楚歌的急促悲壯。學生們能達到這樣一種意境的時候,音樂在那一瞬間就不僅僅是音樂了,而是化作了一段歷史,一個憂傷悲壯的故事。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著.音樂教育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2]劉天娥.注重興趣教學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J].甘肅教育,2001(04):43.
[3]鄂大偉著.多媒體技術基礎與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鄭麗麗(1984年1月8日),女,漢族,河南省登封,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目前在許昌市襄城縣第三高級中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