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霞 徐凱
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課堂教學發展一直被忽略的學生的人際智能,是新時代教師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文章簡述人際智能的定義及其特征,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集體性教學模式,構建適合人際交往的物理空間,并構建和諧舒適的心理空間,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人際智能,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人際智能;課堂空間;集體性教學模式;人格
中圖分類號:G642;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5-0007-02
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社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只使用了大約百分之十的大腦功能,絕大部分潛能尚待開發。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人際智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健全人格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內部心理和諧發展,二是可以正確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三是能夠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能否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是衡量人格健全與否的重要指標。本文對構建發展學生人際智能的課堂空間進行探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際關系,但具體到個人,人際關系差異很大,這與每個人不同的交往能力有關,而人際智能反映這方面的能力。
人際智能是指能夠很好地理解別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人際智能表現為十分善于體會別人的內心感受,發現別人情緒方面的變化情況,并能根據人們的內心感受以及情緒方面的變化情況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梢钥闯?,人際智能對于人們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人際智能的本質是心理互動能力的發展。心理互動是不同個體之間物質、信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當今時代,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事業的開創與成功,非常需要這種心理互動。
成功的人生往往依賴于人際智能。良好的人際智能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和父母能夠保持親密的關系;第二,能形成并維持一定的社會關系;第三,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方式;第四,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并據此不斷完善自己,感化身邊的人;第五,能夠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第六,善于合作,能夠與社團中的成員和諧相處,并擔當社團中的各種角色;第七,對社會上各種類型的工作能夠有足夠的興趣和自信;第八,能夠與時俱進,保持良好的社會適應性。
對于高職大學生的成長來說,高職院校的引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高職院校的引導方面,課堂教學是一種主要的引導途徑。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堂空間,指導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發展人際智能,是高職院校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1.構建集體性教學模式,為發展學生的人際智能提供物理空間
物理空間是指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在空間位置上的安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往往處于一種對立的狀態。即教師處于高高的講臺之上,而學生坐在臺下聽,講臺在物理空間上是師生人際交往的“楚河漢界”。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集體性教學模式,促使師生積極互動交流,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智能。
所謂集體性教學模式,是指將水平相當的學生按照5~7人的規模劃分為小組,或者是按照課桌位置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一個個活動小組,而教師則在每節課安排幾分鐘讓各小組進行集體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使得課堂小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增強課堂上學生的活躍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出示預習提綱,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或者讓班上的學生自由組合成課堂活動小組進行交流討論,促進學生相互幫助,共同提高。這種教學模式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單向人際交往為“教師精講、學生巧練”“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學生講、教師聽”等雙向互動的人際交往,給學生提供了交往機會,能夠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學生通過互動交往,在了解教師的同時還可以意識到自己同班級內其他同學之間所應該保持的一種正常關系,并在處理好這些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處理好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人際關系,為為人處世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
2.創設輕松愉悅的人際環境,為發展學生的人際智能構建心理空間
所謂心理空間是指課堂教學中潛在的、不容易發現的人際交往心理環境。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也包含人際交往、情感交流、心理互動。和諧的人際關系,快樂的情感體驗,能夠提高學生的人際智能。
采用靈活多樣的交往形式,使學生樂于交往。心理學認為,滿足學生的交往需要,可以促進學生人際智能的發展和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在集體性教學模式的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人際交往形式,促進學生相互學習,提高學生的人際智能。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交往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單向教學交往形式,指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對學生的單向人際交往。(2)雙向教學交往形式,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進行雙向互動的人際交往。(3)來回教學交往形式,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的人際交往。(4)網狀結構教學交往形式,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立體的全方位互動的人際交往。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尤其是學習生活中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對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善于進行人際交往的學生比孤立的學生具有更好的人際智能。
創設輕松愉悅的人際環境,使學生敢于交往。輕松愉悅的氣氛是人際智能發展的基本條件,學生敢于交往,才會創造機會發展人際智能。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常常處于一個權威者的角色定位之中,導致師生關系緊張,無形中阻礙學生的交往和個性的發展。人際智能的培育與發展,在這種限制過多、比較沉悶的課堂環境中無從談起。通常情況下師生關系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對應型、依賴型和民主型。調查發現,學生喜歡民主型的師生關系。在民主型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喜歡學習,喜歡和教師、同學一起討論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創設輕松愉悅的人際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多元化的觀點,使學生感到舒適自在,沒有人際交往失敗的心理包袱,因而敢于交往。
如何才能使得班級氛圍變得輕松愉悅,讓學生樂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使個性能夠得到自由發展呢?這往往需要學生內在的認知體系與情意動力系統協同活動才能得以實現。學生若能體驗到交往的樂趣,就可以獲得交往的滿足感、情緒的愉悅感和交往的成功感,這有利于人際智能的發展。教師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樂學氣氛,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內在積極性,促使他們敢于和樂于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促使他們人際智能的提高。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通常借助“節目補償法”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出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即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允許學生以表演節目的形式來代替回答;當學生上課遲到時,學生也可以以表演節目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特長來代替教師的批評。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化解學生的緊張情緒,避免矛盾的產生,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悅、充滿自信的狀態。這樣一種“自由呼吸”的良好狀態,能讓課堂轉變為學生拓展人際交往能力的場所。有了恰到好處的親密,適度依賴的課堂,則學生人際智能必然生機勃勃,學生的健全人格必然悄然形成。
綜上所述,發展學生的人際智能是新時代教師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高職院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集體性教學模式,創設寬松和諧的人際環境,構建適合人際交往的物理空間,并構建和諧舒適的心理空間,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人際智能,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1]齊梅.素質教育與創造性教學[J].教育研究,1999(05).
[2]吳同善.構建新世紀中學教師素質[J].教育藝術,2000(03).
[3]劉秋霞.構建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課題空間[J].教育導刊,2002(08).
[4]陳姝娟,周愛保.論人際關系智能的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01).
[5]李菁.學生課堂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J].教育,2017(40).
[6]李曉東.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的實證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