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磊
摘 要:閱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擁有一定的閱讀積累,讓學生不僅能夠從知識層面解讀文本內容,也能從情感層面分析作者表達意圖。文章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并結合學生的閱讀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閱讀策略,從強化閱讀動機、打好閱讀基礎、激發閱讀情感、促進閱讀應用、培養閱讀習慣五個方面闡述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效率;教學策略;閱讀動機;閱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5-0074-02
閱讀教學效率是檢驗閱讀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指標,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能否根據學生自身特點,設計符合其發展需要的閱讀目標,并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實踐中來,是衡量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在課堂上,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基本的閱讀積累,提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這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夠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經驗,能夠完成基本的閱讀任務,但是從當前一些學生的閱讀過程來看,他們的閱讀速度以及對文本內容的提煉、體會與總結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整體上影響了其閱讀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應從學生主體出發,對閱讀教學進行不斷探究與構建,在提升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這些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主要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培養閱讀能力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根據具體的閱讀培養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并講授閱讀方法,但是從現實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來看,閱讀教學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例如一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匱乏,參與閱讀教學更多是基于教師的命令與考試的壓力,而缺乏主動的閱讀動機;閱讀方法相對單一,教師對閱讀文本的解讀更多的是灌輸與講解,缺乏與學生認知能力相符合的方法引導,使得學生在閱讀中過于盲目;閱讀教學中“知識本位”的傾向明顯,對情感價值目標的引導常常是一帶而過,沒有真正滲透到教學實踐中來,影響了學生對作品中人文情感的體會;閱讀與寫作相分離,學生的閱讀積累難以在寫作中加以靈活運用,寫作中語言匱乏、邏輯混亂,同時也體現出了閱讀能力的不足;學生課外閱讀積累不夠,對教師推薦的讀物以及課程教學目標要求的課外閱讀書籍缺乏主動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尚未養成,難以形成扎實、充足的閱讀積累。
1.了解學生興趣,強化閱讀動機
興趣是形成動機的基本因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文本體會與解讀中來,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例如在《白鵝》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利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展現白鵝的形態,并用文本中的語言作為旁白,讓學生在“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好一個高傲的動物”這樣簡單凝練的語言中,感受白鵝的神氣與傲慢,了解作者對這只“大鳥”的喜愛。再如在《普羅米修斯》等神話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故事情境,用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了解西方古典文化的熱情。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心態與情感,更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其閱讀動機。
2.注重方法指導,打好閱讀基礎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還應該教會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以促進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桂林山水》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授精讀法,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糾正發音,理解詞句,并從“靜”“清”“綠”三個角度把握文章基本結構;其次,學生通過查找閱讀資料、獨立思考、與同學互動交流來理解文字描畫的情境以及文章在行文鋪排中的藝術手法,分析文本邏輯;最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慨緣由,從文字中體會桂林山水的美妙。可見,教師應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并通過不同文本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鼓勵學生在精讀、泛讀、速讀等實踐中探究閱讀規律,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3.注重閱讀體驗,激發閱讀情感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取語言知識,掌握語言表達技巧,更是為了讓學生享受閱讀的過程,在與作者的隔空對話中產生情感共鳴。在傳統閱讀教學中,出于應試的目的,教師對于閱讀過程的設計通常會忽視情感滲透,急功近利地希望學生能夠快速掌握閱讀知識,理解作者情感,而這種“揠苗助長”的方式恰恰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實體驗,影響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將情感價值目標始終貫穿于閱讀教學全過程。例如在《長城》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紀錄片為學生介紹萬里長城,并請一些有相關旅游經歷的學生描述自己眼中的長城,從而讓學生更直觀地體會長城的雄偉與壯觀,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4.立足讀寫結合,促進閱讀應用
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滲透讀寫結合的理念,利用寫作引導學生閱讀,在寫作中運用閱讀經驗,從而強化學生的閱讀動機,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例如在《白鵝》《貓》等課文的教學設計中,為了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理解作者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表現手法等,教師鼓勵學生以“動物描寫”進行創作,并為學生推薦相關文章,讓學生在模仿、參考、體驗、觀察中抒發真情實感。再如,在《幸福是什么》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續寫、改寫等任務,讓學生從自己的體驗出發,描述幸福是什么,并在閱讀經驗的運用中反思文本內容,深化文本理解,實現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5.拓寬課外閱讀,培養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有益補充,也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必須努力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閱讀習慣。比如,一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翻了幾頁就丟到一邊,這種半途而廢的不良習慣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十分不利。基于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并通過布置閱讀任務,組織閱讀活動等方式強化學生的閱讀動機,引導學生自主開展閱讀。例如在寒暑假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制訂閱讀計劃,并要求家長配合督促學生完成每日的閱讀量,最后形成閱讀心得,在開學后進行交流與探討,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特點設計教學策略,即從興趣著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方法著手,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從體驗入手,強化學生的閱讀情感;從寫作入手,引導學生的閱讀應用;從習慣入手,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這樣才能夠優化閱讀課堂教學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羅明嬌.重視學情 提高效率——芻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效”課堂的策略[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8).
[2]亢佳楠.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3]周玉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7.
[4]章珊珊.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