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靜
摘 要:信息技術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直觀、新穎、多樣的教學素材,為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整合閱讀內容創造了條件。特別是多媒體的運用,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促進學生主動了解文本,深入體會文本情感,突破閱讀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依托信息技術突破閱讀教學難點進行探究。
關鍵詞:閱讀教學;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閱讀氛圍;閱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6-0053-02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的廣泛應用,為語文閱讀教學創建了智慧情境。信息技術所營造的多姿多彩的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語文閱讀的熱情,讓他們從閱讀體驗中獲得人文教育,提高閱讀教學成效。在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中,教師要做好篩選工作,縱觀閱讀目標與多媒體素材的對接關系,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突破閱讀屏障,助推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教學實效。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課文的閱讀是教學的重點,而與課文相關的背景信息如文中人物生平、事件、歷史、現實狀況等,同樣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資源整合,能夠讓學生從中全面了解課文寫作背景,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事實上,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具有距離,學生在閱讀理解時會存在一定的難度。而補充和豐富背景信息,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文本內涵。教師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展示文本創作背景,能將特定時代下的信息呈現出來,便于學生把握事情的來龍去脈,深化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莫泊桑拜師》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前制作與該文相關聯的背景信息課件,先讓學生認識莫泊桑,并了解其生平,然后引出福樓拜這個人物,滲透與課文相關聯的信息和素材。這樣,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能夠主動思考,并對照所了解的背景信息對文本進行分析,感受莫泊桑拜師的真誠。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課文閱讀資源時,要善于聯系教學目標,切實開發和利用背景素材,幫助學生了解文本,理解課文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整合背景信息時,要簡約,不能貪多求全。如果貪多求全,就會干擾學生對背景信息的理解。因此,依托信息技術優化文本閱讀背景素材,教師要抓住教學重點、難點、要點,進行深度開發與整合,以突破學生理解屏障,促進背景信息與文本閱讀的深度對接。在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時,其背景信息更多,教師可以有選擇地融入“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故事,通過探究故事,聯系文本閱讀,加深學生對人物性格、特點的理解,讓學生體會人物身上所展現的高貴品質。
閱讀是了解文本旨趣的基本途徑,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理解難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些文字、插圖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感悟語言、體會文本情感。但這些助讀信息具有局限性,小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換的過渡期,對語言文字的閱讀,更需要融入生動有趣的畫面,以幫助理解。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可以對文本信息進行生動化呈現,直觀可視、具體可感、形象再現,能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例如,《荷葉圓圓》一文在語言風格上具有散文詩的特點,主要是結合荷塘中的荷葉,通過融入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魚兒等,展現生機勃勃的荷塘,讓學生感受充滿童趣的夏日風光。可以說,在文本閱讀中,每一句都是景,每一句都含情。但學生年齡小,對課文所創設的圖景缺乏直觀的感受。為此,教師可引入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小蜻蜓、小水珠、小青蛙、小魚兒的動態,激發閱讀期待。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呈現搖籃、停機坪、歌臺、涼傘等圖片。這些精美的圖片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文中的景物產生深刻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體會小蜻蜓、小水珠、小青蛙、小魚兒的快樂心情。可以說,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效地突破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的理解難題,可以讓學生從閱讀、觀察、思考、想象中加深對文本的感悟。小學生正是想象力培養的關鍵期,教師借助多媒體可以開發學生的閱讀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進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語文閱讀課堂上引入信息技術,能創新教學形式,增強閱讀教學的趣味性,激活學生的自主性,有效促進師生互動。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可視化教學,能充分發揮聲、光、電等多種媒體的刺激效果,為學生展示動態的、新穎的、可視化的學習情境。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教師如果單純地引導學生閱讀文本,那么學生就不能對海底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產生深刻的印象。而導入海底視頻課件,學生可以通過對影像資源的觀看,了解海底自然環境,認識多種多樣的海底生物,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從而激發閱讀興趣,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閱讀教學還要關注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信息技術以其多樣的場景化情境,能夠將文本信息與真實的生活場景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從中了解文本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學《西湖》一文時,教師可借助展現西湖風景的視頻,讓學生觀看美麗的西湖風光,體驗游客的愜意,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信息技術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創新手段,更符合學生身心成長和認知規律。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優化和重構閱讀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例如,《爬山虎的腳》一文有關于爬山虎的細節描寫,如“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對這些生活化的細節描寫,學生無法直觀地進行感知。為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呈現爬山虎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深入感知。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關注文本閱讀,還要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課內外閱讀的融合。葉圣陶指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和拓展,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內容,另一方面要開發閱讀資源,超越教材,實現課內得法、課外運用的目的,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用好、用活語文。
例如,在教學《夾竹桃》一文時,在學生閱讀課文后,教師可出示與文本相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也可以呈現與課文相關的名人名言,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作者的志趣;還可以引入許地山的《落花生》,讓學生在對兩文的閱讀對比中,探析它們的相似之處;更可以引入其他作家描寫景物的文章,全面延伸課外閱讀,促進課內外閱讀的融合。當然,在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還要圍繞閱讀目標展開。教師在閱讀預設、背景延伸、素材拓展等方面,要合理篩選、緊扣課文內容,不能喧賓奪主,脫離閱讀教學目標。教師在把握閱讀材料的廣度、深度方面,要貼近學生的認知發展實際,選擇優秀精練的文本,以提升拓展閱讀的方向性、針對性。
喜歡閱讀,學會閱讀,終身閱讀,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作為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至關重要。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融合,需要教師轉變理念,強化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突出閱讀教學重點,突破閱讀難點,精準選擇背景信息,明確閱讀方向,讓語文閱讀課堂增值高效。
[1]黃麗梅.創設語用目標 提升小學閱讀教學品質[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02).
[2]姚馨童.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3]劉培培.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6.
[4]馬英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延安大學,2014.
[5]王明易.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6]陳淑華.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