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燕



摘 要: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師應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文章探討高職院校數學教師在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對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誠信教育、人文教育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誠實守信等優良品質。
關鍵詞:高等數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誠實守信;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7-0007-02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特別強調“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從來都不是完全獨立于其他學科而存在的,高校中的每門課程都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每位教師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
“高等數學”是大學生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在高等學校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筆者按照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及“高等數學”這門學科的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通過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并通過開展師生座談會和教學實踐嘗試等,研究如何更好地在高職高等數學教學中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育人工作有效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面向全院開設“高等數學”“計算機數學”“經濟數學”等數學類課程的全體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81.5%的學生希望教師在上數學課的時候介紹數學發展史;78.2%的學生覺得學習數學可以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89.1%的學生認為我國古代的數學家取得了超前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先進成果;91%的學生喜歡教師利用先進的教學資源及手段開展課堂教學;83%的學生希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如分組討論、搶答等;98.2%的學生認為數學教師和學校的思想政治輔導員及“兩課”教師一樣,將影響著他們思想道德的培養與成長;83%的學生認為數學學科的特性,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和縝密概括的能力。
通過認真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并結合師生座談會及教學實踐嘗試等,筆者認為,在高職高等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在日常的課堂上,教師講授數學知識時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人文教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創新。數學知識中的性質、公理、定理、公式等都是前人及數學家們在客觀世界、現實生活中經過種種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才抽象概括出來的。教師要通過介紹數學家們積極探求真理的事跡,讓學生學習科學家們不畏艱難、勇于求知的精神。教師還要深入探索,發掘數學文化中的人文價值,進而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分組討論、代表總結等方法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讓學生分工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教師要通過讓學生自己思考、小組討論的形式,提高語言交流的能力。教師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讓學生與教師及同學共同合作,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3)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誠信教育。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教師向學生教授的各種運算性質、各類公式以及定理等都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因此,教師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進而使學生形成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引經據典(古代數學家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將我國的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介紹相關的古代數學家的成果,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克服崇洋媚外的心理,增強民族自豪感,以自己身為中國人而驕傲。教師還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傳承祖先的文化,勇于擔當,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愛國熱情。(5)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以及數學意識和實際應用能力。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應用的廣泛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數學不但在各個傳統領域(如工程技術、經濟建設等)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不斷地向新的領域(如生物、醫學、金融、交通、人口、地質等)滲透。教師通過用數學知識解決學生熟知的日常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采用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傳授數學知識,注重學生的親身實踐,這些都可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筆者現以“定積分的概念”課堂教學為例,簡要闡述如何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
1.定積分產生的歷史背景——課程引入
預備知識: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搶答,歸納總結常見的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包括矩形、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扇形等),調動課堂氣氛。
案例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分析:教師通過介紹這首名詩,使學生意識到數學思想無處不在。在這首詩中,隨著帆船漸行漸遠,帆船的影像越來越小,最終會無限趨近于0,消失在水天交界處。這一案例,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數學思想。
案例2:介紹定積分產生的歷史背景,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這是原始的積分思想。用“割圓術”求圓的面積以及周長和圓周率,這一發現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案例3:我國隋代趙州橋的曲拱,是用一塊塊直棱石料巧妙構造的。這構思奇特的趙州橋不但在世界橋梁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閃耀著高等數學啟蒙思想的光芒,是微積分“以直代曲”思想的生動體現,也是微積分原理在建筑學上的樸素應用。
分析:這兩個案例的介紹,既能使學生了解數學史,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精神。
2.曲邊梯形面積的求法——難點的處理
如何計算由曲線y=x2和直線x=0、x=1、y=0圍成的圖形面積呢?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趙州橋的“以直代曲”原理來解決問題。
在直角坐標系上畫出曲邊梯形,由y=f(x)>0、x=a、x=b、x軸所圍成說明x軸稱為底邊,曲線y=f(x)稱為曲邊。問題啟動:面積等于多少?幾何說明直邊梯形的面積公式此時失效了,要求學生嘗試模仿劉徽的“割圓術”、趙州橋的“以直代曲”原理來求曲邊梯形面積,即由模仿到創新。創設情境如下:播放多媒體課件(見圖1)并要求學生觀察思考,在曲邊梯形內擺滿小矩形,當小矩形越來越多時,小矩形面積之和與曲邊梯形面積之間的誤差將如何變化?組織學生展開分組討論,不難得到“隨著矩形個數的增多,小矩形面積之和越來越接近于曲邊梯形的面積。顯然,分割得越細,近似程度越高,誤差越小”。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如果在分割的時候采取等分區間而不是任意分割區間是否可以呢?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不難得出:因為推導論證過程要有嚴密性,所以不能以等分代替任意分割區間。這一過程,也是對學生的思維嚴謹性的訓練。


在數學課程的學習中,高職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小組合作能力毫不遜色本科學校的學生。教師通過“復習回顧、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分組討論、小組代表回答、教師總結歸納”這一師生互動過程來講明本次課的教學難點——“曲邊梯形面積的求法”,能使學生更易于接受。以上難點的處理,也是為了說明本次課的重點:“定積分的幾何意義”的關鍵所在。教師通過模仿劉徽的“割圓術”、趙州橋的“以直代曲”原理來求曲邊梯形面積,即由模仿到創新,提高了學生歸納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3.定積分的定義——由歸納到演繹、由難點到重點的過渡


總之,作為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數學學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斷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自己日常的教學中。這樣,既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做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燈”。
[1]李輝.基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3(07).
[2]馬艷英,付彤,王青梅.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大學數學教學中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09).
[3]張國勇.高職數學課程改革的認識與思考[J].交通職業教育,2006(05).
[4]金晶晶.高職數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