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蕾
【摘 要】本文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廣西中高職教育銜接路徑進行思考,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廣西中高職教育的內涵出發,針對廣西中高職教育銜接存在的銜接路徑狹窄、無法在專業銜接和教學對接實現有效的貫通、人才培養目標層次定位不清晰等問題,提出構建中高職銜接運行機制、打造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中高職無縫對接專業、制訂遞進式分層次人才培養方案等多方協同創新合作、實現中高職教育一體化銜接的路徑。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中高職銜接? 協同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041-02
職業教育是相對于普通教育的一種教育類型。中高職銜接是指初中畢業生在中職學校學習結束后,通過參加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入學測試合格后升入相應高職學院就讀的教育模式。它是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而逐步提出來的,其直接目的是為有意繼續深造的中職畢業生搭建升學“立交橋”平臺,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搭建繼續教育的平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職業院校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產教結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入,行業企業參與不斷加強,中高職銜接呈現良好勢頭”。然而,當前國內經濟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傳統產業已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的調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和層次也發生改變。因此,通過多方協同合作,創新構建一體化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有效路徑,以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不同層次、不同人才規格需求,推進現代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廣西中高職教育
我國對中高職銜接的職業教育探索始于20世紀80年代。廣西的職業教育源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成立的廣西建筑工程學校、廣西機電工程學校等一大批廣西中等專業學校的創建為廣西的職業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發揮中等專業學校的骨干作用,同時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優先對口招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以及有本專業實踐經驗、成績合格的在職人員入學,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又提出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和“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此后,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高職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的教育體制、機制成為共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也得到迅速發展,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經教育部批準,經改制、組建、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如成立于1958年的廣西建筑工程學校2002年改制升格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南寧市建設技工學校、南寧師范學校與南寧市教育學院、南寧市廣播電視大學、南寧職業大學經國家教育部批準,于1999年合并改制為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這些高職院校一方面承擔著高等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又積極與中職學校一起聯合實施中高職銜接的職業教育。截至2014年,區內各高職院校都與中職學校建立有中高職銜接教育。
二、廣西中高職教育銜接存在的問題
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搭建具有廣西地方特色的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溝通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廣西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招生就業、實訓基地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首先,銜接路徑狹窄,不暢通的升學路徑,致使人才培養出現斷層。現有的招生模式無法與中職學生升學指標相對應,突出表現為招生模式無法滿足中職學生繼續學習的需求。據統計,2017年廣西共有11.6萬名中職畢業生,其中,只有4.9萬名學生能夠進入高職學校學習,2018年廣西11.8萬名中職畢業生中只有6.3萬名的學生升入高職學校學習,可見中高職生源銜接的通道盡管被打開,但依然狹窄,與中職和高職兩個層次的規模增長形成“兩頭突起”“中間凹陷”的不合理“馬鞍形”結構。其次,中職與高職各自獨立性強,相互間缺乏溝通,無法在專業銜接和教學對接實現有效的貫通。由于缺乏溝通交流,中高職專業設置、課程評價、內容標準等缺乏相關的層次性和區分度,導致不銜接的中高職專業目錄和類別,不統一的中高職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標準,以及不一致的評價標準,不完善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樣就會形成無層次性和區分度,人才培養的目標層次也就無法實現。最后,人才培養目標層次定位不清晰,將導致中職學校和高職學校都不能在各自階段發揮自身優勢。
三、協同創新合作,實現中高職教育一體化銜接的路徑
由于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中級和高級教育,兩類學生入學的門檻不一樣,錄取分數也不同,文化基礎、行為養成、道德水準也有差異,但畢業時拿到的大專畢業證卻是一樣的。因此,如何縮小這兩張畢業證在含金量上的差距,實現中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使之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素質養成、教學內容等方面都能有效銜接,協同合作,結合廣西特點,創新一體化中高職教育銜接創新路徑模式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協同各方,構建中高職銜接運行機制,共享發展源泉
實踐證明校企合作,校、企協同辦學是貫通中、高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校、企協同辦學一般指學校結合專業特點與相關專業行業企業共同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實踐教學、畢業生頂崗實習就業、科學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的多方面合作。這種合作模式形式是多樣的,較常見的是“引企入校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校主要提供場地、師資,企業則投入生產設備資金、專業技術、企業管理人才等;學校收獲專業行業最先進的技術信息、貼近專業崗位需求的實踐教學活動環境、畢業生專業職業崗位訓練的全真環境,為畢業生專業行業崗位就業提供“零距離”對接條件,而企業則是在參與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發現和培養企業的人才資源,并通過聯合學校的科研力量推動企業的技術革新獲取更為先進的生產力。例如,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與廣西建工集團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的校企協同辦學“廣西建工三建—廣西建院數字建筑BIM技術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就是該校為提高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創建一流BIM技術團隊而與行業優秀企業達成校企協同辦學模式。在合作中,企業的BIM技術研發力量得到加強,學校獲取了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也發揮了職業教育為社會、行業企業服務的功能,實現了職業院校教學與專業行業企業的互通互融。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也是目前職業教育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校根據企業崗位的個性化需求,與企業展開訂單式的人才培養,畢業生畢業后直接進入訂單企業的訂單崗位就業。這類校企合作模式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產學研”融合,促進了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因此,打破目前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各自相對獨立的職前模式,中高職學校教學資源相互割裂、協同辦學欠缺的現狀,努力構建中、高職協同一體,校企資源共享、打造中高職教育“一盤棋”,是實現中、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協同發展、最大限度發揮銜接的正能量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