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松 馬立軍 梁海峰
【摘 要】本文分析“工業4.0”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針對高職人才培養中的教育內容、專業標準與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方案、師資力量等難以符合“工業4.0”的要求等問題,論述改革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更新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注重技能培訓;針對“工業4.0”對技術型人才的新要求,重構專業標準與專業課程;契合“工業4.0”的實際訴求,制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師資力量投入,為職業教育提供質量保障。
【關鍵詞】“工業4.0”? 高職教育? 人才培養? 師資力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122-03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市場對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的創新能力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是勞動者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隨著“工業4.0”的推進,社會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職業教育能夠為社會提供技術型的人才,但在面對“工業4.0”的要求時,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的現象,如人才培養的方案跟不上“工業4.0”的需求、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陳舊等,導致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求脫節。本文基于“工業4.0”的發展背景,分析我國高職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有針對性地提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策,以期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一、“工業4.0”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工業4.0”是制造業的一個革命,是指制造業中服務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物聯網的全面深度覆蓋,目標是建立智能化、數字化的制造業。制造業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我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要求我國的制造業以“工業4.0”為愿景進行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組織受教育者進行技能或者生產方式的培訓,促使受教育者獲得某個職業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制造業是相當重要的,當前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制造業的發展,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綱要,對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同時,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其作為社會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在面對“工業4,0”的發展時,需要加強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不斷地更新人才培養的方案。“工業4.0”的發展使得制造業發生重大的變革,對制造業組織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企業的人才需求結構也產生影響。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工業4.0”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工業4.0”需要職業教育培養對計算機軟件應用有高度敏感性的人才。“工業4.0”是制造業的智能化與數字化,隨著3D打印技術的普及運用,制造業發生的改變使得產品的零部件生產、安裝與調試都需要數字化的溝通,產品的設計、生產實施都需要新的信息系統軟件的支持。在“工業4.0”的發展要求下,計算機軟件覆蓋制造業生產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因此,需要的人才必須懂數字化軟件,對于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來說,則需要培養自動化軟件技術、應用數字化仿真、集成自動化技術等領域的人才。
(二)“工業4.0”需要職業教育培養具有協調與合作能力的人才。“工業4.0”下的制造業將產生巨大的變革,在制造業的智能化與數字化發展趨勢上,要求技術人員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專業技術,而是要求技術人才必須懂得跨專業的協調與合作,如機械的開發與運轉,不僅需要機械工程師懂得機械的基本運轉原理,也要懂得電氣、軟件、機械設備制造等專業的技術知識。“工業4.0”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不斷提升的同時,也要求培養多領域技術型人才。
(三)“工業4.0”需要職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的人才。“工業4.0”對制造業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同時智能化與數字化技術在制造業中的運用使得制造的機械效率更高,而且技術支持更加的復雜。“工業4.0”對技術型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整個制造業的產業鏈上,對機械師、軟件程序設計師、維護技師等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在“工業4.0”的發展背景下,資本不再是稀缺的資源,而擁有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的人才是企業爭相爭奪的資源,只有不斷地創造新產品、新技術,才能幫助企業在市場上贏得競爭的優勢。因此,“工業4.0”需要職業教育培養更加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二、“工業4.0”背景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挑戰
(一)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高,教育的內容不適應“工業4.0”的要求。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現象,如遠程網絡教育、函授、職業學校等形式培養的人才模式具有類似性,而且在考試條件、畢業條件上比較寬松,直接導致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學歷認可度比較低。而且職業教育在教學內容上存在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如職業教育的教材,不同地區對于教材的規定不同,而且報考的不同學校對于教材的要求也不同,雖然體現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在考試的過程中“唯教材論”,許多職業院校的課程開展都是重視理論灌輸,缺乏實踐操作,如在技術型的技能培訓上,缺乏實地的操作。我國的職業教育缺乏模擬實習,這使得許多勞動者對職業教育缺乏興趣。由于缺乏對教學的效果進行評估與反饋,導致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培養的人才無法適應社會需求。
“工業4.0”需要技術型的人才,而且要求的人才素質較高,但當前的職業教育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技術型的職業技能的培訓,導致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求脫節,使得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職業教育的專業標準與專業課程無法適應“工業4.0”的職業標準與技術要求。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對于專業標準的描述,主要是基于社會對于人才的職業標準,職業標準主要是從知識、技術兩個方面對于職業的功能、職業的工作職責、職業技術、技能證書、職業行為規范等方面進行描述。職業教育在職業標準的基礎上,一般會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人才培養的資源、人才培養的目標等制定專業標準。專業標準一般包括培養人才所需要完成的課程、核心課程的主要標準、實訓的條件、教學質量的管理與評估、職業資格證書等方面。我國的教育主管部門一般負責制定職業教育部分專業的專業標準,但是“工業4.0”的發展要求下對技術的更新要求高,職業教育的專業標準要求過于陳舊,難以適應“工業4.0”對人才的專業需求。
同時,“工業4.0”要求技術型人才是綜合型人才,不僅擁有專業的技術,而且也要有跨專業協調與合作的能力,還需要具備創新能力,需要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跨學科的思維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目前我國的職業院校中,有許多學校的辦學能力有限,導致其設置的課程無法跟上“工業4.0”的發展要求,“工業4.0”要求職業教育新增的課程有工業軟件應用、智能技術系統等新課程,但是由于職業院校的資源限制,特別是教師資源的限制,導致高職院校無法根據“工業4.0”的要求開辦相應的新課程。
(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難以適應“工業4.0”的企業訴求。“工業4.0”要求的技術型人才不能局限于技能的提升,還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為了提升就業率,往往對于學生的技能型培養比較注重,如高職院校在實訓課程上花費的精力與財力較多。但是,從“工業4.0”的企業對于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滿意度上看,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滿意的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工業4.0”的發展使得企業的制造業人才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企業需要綜合素質更加全面的人才,讓人才能夠快速地適應“工業4.0”的需求。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雖然側重實訓,也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人才培養,但是“工業4.0”是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方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依然存在契合度不夠的現象。
(四)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師資力量薄弱,難以培養符合其需求的人才。“工業4.0”需求大量的師資資源,“工業4.0”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作為培養社會需求人才的教師,其素質與能力也必須符合“工業4.0”的發展要求。“工業4.0”的人才培養上不僅需要低級層次的教育培訓的師資資源,也需要具有專業針對性的師資,有的還需要專家學者。但是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師資資源不足的情況,一些職業教育學校的教師存在理論性強但實踐性弱的缺陷,無法適應當前職業教育對于技能培養的需求。由于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不僅高職稱教師少,而且高學歷的教師明顯不足,導致我國的職業教育體制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支撐。
三、“工業4.0”背景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
(一)更新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注重技能培訓。職業教育關系著國家人才培養,關系著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它對于提升一國的人才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形式比較少,主要是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勞動者比較注重學歷教育,對于技能教育重視度不足,因此應大力發展多元化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根據勞動者或者其他社會群體的需求建立多層次的職業教育機構。
“工業4.0”要求人才是擁有創新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的人才,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培養人才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需要注重學生的技能培訓,在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更新上,要契合“工業4.0”對人才的技能要求。
(二)針對“工業4.0”對技術型人才的新要求,重構專業標準與專業課程。“工業4.0”是對我國制造業的一個大變革,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能夠為制造業輸送大量的人才,“工業4.0”要求人才是全面性的,不僅要求人才擁有專業的技術能力,而且也要求人才具有協調與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工業4.0”的新要求對于職業教育的制造類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職業教育的專業標準與專業課程設計上具有滯后性,“工業4.0”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與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相契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專業標準必須符合“工業4.0”的要求。因此,要根據人才需求的新要求重構職業教育的專業標準與專業課程,在專業的課程中引入智能控制、物聯網等新的專業內容,提升人才的素質。
(三)契合“工業4.0”的實際訴求,制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除了要關注人才技能提升,還要注重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計劃執行上,要時刻注重“工業4.0”的企業發展要求,注重非課堂的教育,一方面在“工業4.0”的發展下,職業教育的方式與手段也發生變革;另一方面企業的人才訴求也發生變化。因此,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上也要進行創新,注重企業的訴求,將課堂延伸到企業,通過校中廠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使得人才培養符合“工業4.0”的要求。
(四)加大師資力量投入,為職業教育提供質量保障。“工業4.0”要求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對師資的要求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上要與時俱進,專業課程設置、專業課程內容都要符合“工業4.0”的要求。目前我國的(下轉第164頁)(上接第123頁)職業教育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現象,優秀的師資資源向高等院校集中。職業教育要跟上“工業4.0”的要求,必然需要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要不斷地提升自我的素質能力,使得自身的技能能夠滿足“工業4.0”的發展要求。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上看,德國、美國等國家為了促使職業教育符合“工業4.0”的要求,通過采用政策激勵的方式,鼓勵教師資源向職業教育靠攏。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利用高校的師資優勢,通過高校興辦職業教育的形式,借助高校雄厚的師資力量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英英,劉洋.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4)
[2]李慧芬.工業4.0對職業教育的變革影響[J].當代職業教育,2018(1)
[3]郭正濤,覃禮媛.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路徑的文獻綜述[J].韶關學院學報,2018(1)
[4]李偉.“工業4.0”背景下產業、企業與職業教育的研究綜述[J].機械職業教育,2017(12)
[5]李偉.“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課程目標初探—— 基于知識與能力的視角[J].職業教育研究,2017(11)
[6]張振鋒.工業4.0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河北職業教育,2017(5)
[7]徐蘭,徐婷.工業4.0視閾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困境及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6)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微課支持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GXGZJG2017B009)
【作者簡介】馬立軍(1970— ),男,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學歷,從事電子應用技術領域研究工作;梁 松(1977— ),男,廣西宜州人,碩士,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從藝術設計方向研究工作;梁海峰(1977— ),男,廣西百色人,碩士,百色職業學院工程師,從事計算機網絡技術方向研究工作。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