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甫開提·阿力甫 馬國芳
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烏魯木齊,830011
2016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高達2.45億,占總人口的18%,流動人口已成為傳染病的高風險人群[1],這一群體的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為了對流動人口實施精準健康教育和促進行動,必須了解流動人口對傳染病防治的認知現狀。本研究調查了烏魯木齊天山區流動人口對肺結核病和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為完善流動人口傳染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目的抽樣法從烏魯木齊市天山區選取流動人口集中的6個社區(環路北社區、黑甲山社區、南灣街社區、和順花園3期、寬北巷北社區、建中小區),以具有本市戶口、在本市由于工作和生活等原因居住時間超過1個月、身份為學生/病人、出差人員為排除標準選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43份,回收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100%。
本研究主要應用問卷調查法,采用一對一調查方式,由調查對象自行填寫問卷;如不能獨立完成填寫,則采用面對面詢問方式由調查員協助填寫。參考國家衛健委設計的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健康素養調查問卷,結合烏魯木齊市流動人口現狀確定問卷內容。問卷由21題組成,分為基本知識(3題)、肺結核病防治知識(9題)、手足口病防治知識(9題)3方面。答對1題賦1分,答錯0分,得分范圍0-16分,以總分反映流動人口對肺結核病和手足口病防治的認知水平。為綜合分析其影響因素,將流動人口對肺結核病和手足口病防治認知的評分作為應變量,將性別、年齡、民族、戶口、月收入、居住時間等9項基本信息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使用EpiData 3.1錄入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χ2檢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對象中漢族111人(45.7%),少數民族132人(54.3%);城鎮戶口163人(67.1%),農村戶口80人(32.9%);年齡以20-35歲(42.8%)和36-50歲(50.2%)為主;婚姻狀況以已婚為主(77.0%);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為主(48.1%);文化程度以高中/中專/職高為主(39.9%);居住時間以1-3年以下為主(49.4%);職業多種多樣。
2.2.1 肺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調查對象對肺結核病有無疫苗(10.7%)、能否治好(25.5%)、相關政策(28.0%)等的知曉率較低,而對肺結核病傳染性(80.2%)、傳播途徑(77.0%)、癥狀(65.8%)、治療是否一定要做到按時、全程和規律服藥(74.5%)等方面知曉率較高。
2.2.2 肺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的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得出年齡段、居住時間、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人均月收入等5項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3 肺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民族、文化程度2個自變量與流動人口對肺結核病防治認知之間均存在相關(P<0.05)。見表1。

表1 肺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3.1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樣本流動人口家中有0-7歲孩子的有192人,對這192人進行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識調查。受調查者對手足口病高發季(19.8%)、傳播途徑(14.1%)、需隔離時間(19.8%)、能否用抗生素治療(34.4%)及有效預防措施(34.9%)等的了解度不夠,知曉率都低于50.0%;對手足口病能否防治(79.2%)、高發人群(68.8%)、常見癥狀(71.4%)、主要傳染源(51%)等方面了解較多,知曉率高于50.0%。
2.3.2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的單因素分析。對樣本流動人口手足口病防治認知情況進行單因素分析,年齡段、民族、戶口性質、居住時間、文化程度、職業、婚姻狀況等7項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3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3個自變量與流動人口對手足口病防治認知之間均存在相關(P<0.05)。見表2。

表2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目前天山區流動人口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主要來源為電視(64.2%),其次來源于網絡(36.2%)、報紙書刊(28.0%)、宣傳單/宣傳欄(23.9%),廣播(20.8%)和手機短信(19.3%)也占有較大比例;而醫院或社區講座(12.8%)和幼兒園親子活動(0.0%)比例較低。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流動人口對于基本的傳染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較高,而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傳染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則較低。需要大力普及 《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版 )》和《流動人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3],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從基本醫療、傳染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升流動人口健康素養。
研究發現,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流動人口的文化層次普遍偏低,對健康教育以及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關注度低,依從性較差。“沒必要”、“沒需求”的想法是導致流動人口依從性差的主要原因[4]。流動人口獲取傳染病防治知識的途徑單一,主要為電視,其次就是網絡、報紙書刊等,這一結果與鄭韻婷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電視是傳播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缺乏互動性。網絡是獲取健康知識信息最好的途徑,也是現在較為流行的獲取知識的工具,但是在流動人口中還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現象。報紙書刊對讀者文化水平要求較高,導致流動人口從這一途徑了解專業性較強的傳染病防治知識較為困難。應該采取對流動人口這一特殊群體更為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形成社區綜合干預措施,提高傳染病知識知曉率,從而提高流動人口健康水平。例如通過發放圖文結合的傳染病傳播知識小冊子和健康知識宣傳單來傳播傳染病防治知識[5],更易于被流動人口接受。
研究發現,流動人口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率會受環境、語言以及文化的影響。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流動人口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率的重要因素是民族與文化程度,這與全國其他地方不同。新疆生活著47個民族,民族之間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6],但宣傳使用語言以國語為主,所以少數民族接受傳染病防治知識相對困難。應培養少數民族健康教育工作人才,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采取雙語方式,宣傳欄、宣傳冊采用雙語印刷。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流動人口對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也不斷提高,主要因為文化程度越高接觸的知識面越廣,對防治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影響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率[7-8]。流動人口作為重要勞動力在各個社區中占一定比例,對這部分流動人口,所在社區和居委會應給予相應的關照,尤其是給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農村戶籍流動人口照顧。
研究發現,流動人口大部分為外來勞工、農民等,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生活、飲食營養、工作及居住環境差,獲取傳染病防治知識的機會少,對健康知識有一定了解但不全面,患病后往往一發現癥狀好轉或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等就擅自停藥,放棄治療,造成治愈率低的后果。健康教育是遏制傳染病流行、提高傳染病防治知識知曉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應加強流動人口健康教育和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9]。各社區衛生服務站應結合人口社會學特征開展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社區流動人口健康促進工作網絡,為流動人口提供可及性好、行之有效的掌握傳染病防治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其形成正確的傳染病防治觀、行為觀[10]。建議依托現有社區衛生和公共衛生工作網絡,組建流動人口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隊伍[11],形成工作機制,科學有序地開展社區流動人口健康促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