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茍偉斌,李彬,余愛玲,李莉,屠愛霞
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療上,我國緊隨國際指南,逐步放寬治療指征,接受高效聯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oviral Therapy, HAART)覆蓋率進一步擴大,病死率逐年下降[1],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r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病人(簡稱HIV/AIDS)的生存質量也發生了明顯的改善,生存質量這一反映健康的指標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如何提高與健康相關的生存質量作為關懷和支持HIV/AIDS已成為重要指標。為了解甘肅省HAART治療HIV/AIDS的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探索提升關懷、隨訪管理的針對性和質量,我們開展了HAART治療HIV/AIDS的生存質量進行調查和分析。
1.1 研究對象 數據來源于現住址甘肅6市正在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均符合國家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診斷標準并入組HAART治療,服藥時間>6個月,年齡在18歲及以上,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有語言表達缺陷者,交流障礙以及認知障礙等精神疾病患者。本研究共納入患者332例,其中男性289人,女性43人,年齡(39.17±11.26)歲。
1.2 調查方法及內容 在現有HAART的HIV/AIDS相關信息的基礎上,由經過培訓的疾控機構從事艾滋病防控的專業人員作為調查員對HIV/AIDS開展面對面的現場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1)基本情況:社會人口特征和健康相關狀況;(2)應用專門針對艾滋病病人的生活質量測量量表的簡體中文版MOV-HIV量表[2],量表包括11個領域,35個條目,用標準公式計算轉換分,評價患者生存質量。
1.3 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軟件平行錄入數據并校正,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等指標。計數資料采用率、構成比等進行一般描述。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進行均數的顯著性檢驗。
2.1 生存質量人群間差異
2.1.1 生存質量在性別、民族以及學歷間差異HAART治療HIV/AIDS總體健康感、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最終評分性別間、民族間差異不明顯;文化程度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均較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為高,其中總體健康感(得分分別為:59.85±19.51和65.94±18.90)、生理健康最終評分(得分分別為:53.24±8.27和55.89±7.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GH=2.642,tPHS=2.784,P<0.01)。
2.1.2 生存質量在婚姻、年齡以及發現時間的差異HAART治療HIV/AIDS總體健康感、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最終評分婚姻、年齡間的差異不明顯;發現感染的時間中,1年以下總體健康感(59.1±23.46)明顯低于長于此時間段者(其中感染時間2-4年得分65.17±15.2,5年及以上得分61.16±16.05),其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GH=3.233,P<0.05)。
2.2 生存質量地區間差異 HAART治療HIV/AIDS總體健康感蘭州地區、河西地區和隴東地區最終評分分別為:56.91±17.13、64.33±11.99和51.79±24.89;心理健康蘭州地區、河西地區和隴東地區最終評分分別為:46.44±9.48、51.35±6.60和45.45±11.38;生理健康蘭州地區、河西地區和隴東地區最終評分分別為:最終評分地區間存在差異(FGH=10.760,P<0.01, FMHS=11.202,P<0.01,FPHS=5.084,P<0.05),總體健康感、心理健康最終評分以河西地區最高,心理健康最終評分以隴東地區最高。
2.3 疾病分期對生存質量影響 HAART治療HIV/AIDS總體健康感、心理健康最終評分以及生理健康最終評分未進入艾滋病期者得分均較進入艾滋病期者高,其中總體健康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601,P<0.05),詳見表1。

表1 HAART治療HIV/AIDS生存質量得分不同疾病進展分期間比較

表2 HAART治療HIV/AIDS生存質量得分不同CD4水平間比較
2.4 CD4水平對生存質量影響 HAART治療HIV/AIDS總體健康感、心理健康最終評分CD4水平大于350個/mm3均較低于350個/mm3者高,其中總體健康感、心理健康最終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GH=4.974,P<0.01, FMHS=4.739,P<0.01),詳見表2。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省HAART治療HIV/AIDS生存質量評分均低于常人, 普遍存在抑郁、悲觀等負面情緒,同時隨著疾病本身的進展、疾病而引起的外表改變、疾病或社會歧視增多對生存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加之隱私保護、自我封閉等同外界人群交流比較少,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有限,HIV/AIDS生理、心理領域以及總體健康感得分普遍較低,生活質量隨之下降[3],有文獻報道,接受HAART后長期存活HIV/AIDS病人總體生存質量亦就較差,部分HIV/AIDS有可能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對個人、家庭及社會帶來負面影響[4];有研究顯示,甚至已入組HAART后又退出治療的患者,其生存率明顯減低[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河西地區、大專以上學歷者、疾病進展在HIV感染期的HIV/AIDS生存質量明顯高于甘肅其他地區、高中及以下學歷、疾病進展至AIDS期、CD4低于350個/mm3,明顯低于高學歷者,未進展至艾滋病期以及CD4水平較高者,更高的學歷、更多的知識和對疾病更深的了解,以及相對較好的身體狀況也是HIV/AIDS生存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就醫或抗病毒治療過程中,醫患之間深入交流、心理疏導以及感情上的支持和臨床上的正確指導可以幫助HIV/AIDS了解艾滋病的真實情況,消除不必要的顧慮,有效改善HIV/AIDS的生活質量[6];其三,對HIV/AIDS的監護人或照顧者良好狀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7]。目前,中國緊隨國際艾滋病治療原則,無論CD4+T淋巴細胞水平,患者在發現患病的同時均需立即啟動HAART,隨著抗病毒治療工作的逐步深入,民政、社保、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履行在HIV/AIDS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方面職責的力度也在加大,并采取了一系列救治關懷措施,為HIV/AIDS的生活質量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幫助,都將有助于全面提高HIV/AIDS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