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新疆心腦血管病醫院檢驗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老年患者的機體能力不足,免疫能力衰退,因此,在復雜的疾病環境中容易受到病原體的入侵,從而導致感染的發生[1]。而患者在實施全麻氣管插管后特別容易導致下呼吸道感染,這也是要主要預防的院內感染問題。本次實驗選取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老年患者為對象,在分組上通過患者的病情發展可以分為感染組(33例)和未感染組(52例),在分析感染危險因素的基礎上,更好地為早期預防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選取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老年患者為對象,在分組上通過患者的病情發展可以分為感染組(33例)和未感染組(52例),并通過對組員的病原菌感染、危險因素探討。其中,男性55例,女性30例,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最大的不超過82歲,平均年齡為(65.6±2.1)歲。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實驗探究需要調取患者的病例資料,包括年齡、吸煙、麻醉通氣時間、基礎疾病等,而通過分析這些不同的因素,更好地發掘其與下呼吸道感染之間的關聯。除此之外,對下呼吸道感染實施痰培養,從而分析各種病原菌的構成比例。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要做好病原菌培養鑒定,加強質量控制分析。即采用ATCC系列菌株作為標準,進行全過程的分析[2]。
1.4 統計方法 在本研究中對老年患者全麻氣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及未感染患者的治療期間的數據進行整理,并采用SPSS 19.0專業計算軟件進行結果分析。通過具體化的指標來做預防方案的確認,并能夠明晰患者病情的發展和控制結果。具體而言,本次實驗在單因素、多因素分析上使用計數統計,統計結果具有意義(P<0.05)。
從檢驗的病原菌上看,其主要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9例)、肺炎克雷伯菌(8例)以及鮑氏不動桿菌(8例),其所占的比例達到75.8%(25/33)。其余病原菌還包括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銅綠假單細胞菌。
從原因上看,能夠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包括心臟手術、吸煙合并其他疾病、麻醉通氣時間以及年齡因素,且組間對比均具有顯著性。如表1所示。其次,我們也對患者感染發生感染問題進行了多因素分析。其結果顯示,在年齡、吸煙史、合并基礎疾病、心臟手術(搭橋和換瓣)和腦外手術(腦出血)及麻醉通氣時間超過3小時的OR值的對比中期結果分別為:4.25、3.25、7.36、5.3、1.74和95%CI值則為1.16-1.20、1.28-26.51、1.85-30.52、1.73-16.35、5.26-8.85。

表1 下呼吸道感染的單因素分析(例,%)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成為治療的常見形式,但是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也會使得氣管、支氣管與外界相互聯系,并打破了口咽之間的免疫屏障,從而引起病原菌達到下呼吸道,引發感染問題。本次實驗針對老年患者的院內感染進行了分析,其作為主要發作人群,更加需要加強護理協助,而做好感染因素分析能夠更好地增強護理干預的目的,具有計劃性的提供醫療服務。
在實驗分析中,我們認為其主要與年齡、合并疾病、麻醉通氣時間以及心臟手術有主要關系,即在患者實施全麻后意識喪失,在機械通氣中,由于其屬于有創性操作,因此可能導致患者呼吸道病原菌的繁殖。有學者指出[3],麻醉通氣時間與感染發生率具有正比例關系,這與本次結果具有一致性。而患者年齡越大,其發生風險的概率也會增加,這與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抵抗力有莫大聯系。因此,在面對老年患者的康復治療中要關注上述因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做好治療保障工作。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患者全麻氣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因素進行歸納整理,有利于做好預防準備,從而降低感染的發生率,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