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云
安丘市景芝中心衛生院,山東 安丘 262119
老年人的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密切相關,而心血管內科疾病又會影響其睡眠質量。同時多數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受疾病影響,自理能力低下,加上生活環境影響,會嚴重降低睡眠效果。而舒適護理作為一種重點關注患者主觀感受的護理方式,在臨床應用中已經取得了確切的護理效果,具體報到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從醫院2016年3月-2018年4月間抽取120例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根據實施的護理方式將其分別納入護理組與對照組,每組均為60人。護理組與對照組的男女比例為37:23和41:19,年齡最低均為60歲,最高分別為78歲和79歲,平均年齡分別為(65.9±5.5)歲和(66.3±5.2)歲。疾病類型包含: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臟病、心功能障礙和心律不齊,兩組患者例數分別為:15例、4例、3例、13例、7例、18例和17例、3例、4例、11例、9例、16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P>0.05,組間差異不明顯,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方式,主要有患者用藥指導、生命體征監測、病情程度判定和健康指導等基礎性護理。
1.2.2 護理組 給予心內科老年患者常規護理+舒適護理,其中,舒適護理具體措施有:①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安靜、整潔、干凈的住院環境,并安排相關人員定期打掃病房衛生,做好日常通過換氣和消毒滅菌工作。注意控制室內濕度、溫度和光線強度,制定相應探訪制度,嚴格限制探訪時間,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休息環境。②飲食護理:結合患者的個體需求和病情,向患者提供科學合理飲食建議,指導患者以高熱量、高蛋白以及高維生素類食物為主,防止高鹽、高脂、過于辛辣和甜膩飲食行為,同時注意控制飲食量和飲食時間,預防飲食因素導致的睡眠問題,針對睡眠質量差患者,應告知其在睡前適量飲用牛奶[1]。③生理護理: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尤其是存在心力衰竭問題患者,應注意控制運動量,避免歸于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量,同時應在患者休息時幫助患者墊高或抬起床頭,提高身體舒適度,并根據患者需求幫助其適當調整體位。④心理護理:日常護理中,相關護理人員應同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掌握其心理狀態和需求,適當進行針對性心理干預,如對治療喪失信心患者,應普及相關治療知識,并列舉大量成功治愈案例,改善其對疾病認知同時,幫助其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表1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對比(Mean±SD)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中采用SPSS 21.0軟件,其中,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對比組間差異采取t檢驗法,而計數資料用數(n)和率(%)表示,使用χ2檢驗法對比組間差異,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2.1 睡眠質量與生活質量 護理組睡眠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相較于對照組,護理組的評分更佳,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 護理組的滿意率為93.3%(56/60),而對照組則為75.0%(45/60),兩組對比護理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舒適護理是患者輔助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其狀態的措施,可幫助患者長期保持相對舒適的狀態。通過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可起到緩解患者因疾病導致的身心不適感,以及改善護理治療期間患者狀態的作用[2]。該護理方式應用到老年心血管內科護著護理中,從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進行考慮,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能夠使患者快速適應周邊環境,從而達到提高睡眠與生活質量的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時,相較于常規護理措施,在此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能夠提升整體的護理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生存質量,促使患者更加滿意采取的護理手段,具有加高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干預等舒適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睡眠問題,保證其生活質量,加快患者身體恢復效果,患者對護理的認同方式更高,具有較高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