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雪妮

【摘 要】本文闡述課本劇的內涵,認為它是教育戲劇而不是戲劇教育,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還是“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分析課本劇在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中應用的價值,提出通過構建“突出實踐導向為內容”的課本劇課程、建立健全“課本劇雙導師制”等方式,實現師范生從“全科教師”到“全能教師”的內涵發展。
【關鍵詞】課本劇? 小學全科教師? ?教師培養? 全能教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138-03
課本劇是新時代戲劇發展與教育改革共同作用下的文化產品。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習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我國中小學在三年內逐步開足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在內的美育課程。戲劇化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的美育課程,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戲劇變換著各種形式進入教育領域、進入校園,成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個前沿陣地。隨著戲劇日益繁榮發展,課本劇悄然在學校興起,一些有識之士呼吁通過課本劇促進語文課程改革。諸多研究表明,課本劇是推進素質教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又一個增長點。
2014年8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未來小學教師的培養將“重點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培育一批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知識廣博、能力全面,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需要的卓越小學教師”,并要求各校要通過“建立模塊化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突出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革”“推動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變革”等途徑培養卓越教師。縱觀國內外小學教育,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是未來小學教師培養的發展趨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逐漸成為教育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議題。
把課本劇引進課堂,可以改善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過程中分科培養的局限性,有效整合各學科資源,建立模塊化課程,推動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變革,從而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新途徑。
一、課本劇的內涵
(一)課本劇是教育戲劇,而不是戲劇教育。說起課本劇,通常會認為課本劇與歌劇、舞劇、童話劇、木偶劇一樣,重心在“演劇”,目的是培養專業戲劇的編、演、導和舞美人才,其一般應用于專業人員培養;在中小學則作為學校社團,在第二課堂實施,實質上就是為愛好表演的學生提供發展的舞臺。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戲劇教育。
本文探討的課本劇,是把戲劇當作載體,把戲劇的元素和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戲劇的實踐體驗中達到學習目標,其重心在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親身感受文本的意蘊,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斷發現和創造。這樣的課本劇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舞臺表演,它必須落實到第一課堂,成為課堂常態,在課堂教學中因地制宜、靈活開展。
(二)課本劇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本劇源于語文課本,它的編演過程包含了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認等五大板塊的學習活動,體現了各學科知識的融合與運用、聽說讀寫想演能力的整體訓練、書本學習的延伸與拓展、課內與課外的緊密結合。同時,課本劇又具備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性、實踐性、活動性、過程性、開放性的特點,它強調團隊合作,注重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樂于發現,勇于創造。因此,我們將課本劇定位為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它既可以融進學科課程實施,也可以作為相對獨立的一門課程形態。
(三)課本劇是“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認為生活教育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于做法,統一于做法。課本劇的排演正是“做中學”的具體實踐。
二、課本劇在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中的應用價值
(一)課本劇是實施“全科教師培養”的課程媒介。小學全科教師原則上能在小學擔任主要學科教學,通俗說就是“包班”教學。他們在學校要全科學習,回農村學校要全科或多科教學,能夠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不僅僅要實現學科門類的“全科”,更要落實“全科”背景下的“全能發展”。
課本劇是一個多學科、多能力融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項目,有利于改善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過程中的分科培養的局限性。首先,與純文字的文本相比較而言,課本劇把單一的文字表達變成語言、肢體、表情、動作、音樂、布景等多種表達方式的結合,讓文本內容的呈現更加豐富和多元,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編劇、閱讀、朗讀、表演等多種方式來學習。其次,在排演課本劇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內容也是多維度的。比如要改編劇本時,學生首先要閱讀文本,同時要查閱相關的背景資料,包括文本中的人物背景(歷史、地理知識),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歷史、地理知識)等,這個過程既融合了識字、閱讀、寫作的訓練,又融合了多學科知識的學習。最后,在排演課本劇時,不但要考驗學生的語言、空間、視覺、運動、審美、反思、個性、邏輯等多元智能,還要考驗學生的組織能力、合作精神、創造能力、表現力、感染力等。一部課本劇,參與者必須具備“全科”和“全能”這兩個基本條件,這恰恰與全科教師培養的要求十分契合。由此看來,課本劇似乎專門為“全科教師”培養量身定做。因此,將課本劇作為實施“全科教師”培養的課程媒介,可以促進全科教師培養對象從“全科”到“全能”的內涵發展,為日后成長為卓越教師夯實基礎。
(二)課本劇是實現“全人教育”的有力載體。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指出,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加強戲曲通識普及教育,增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體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戲劇教育的“育人”功能已經變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課本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戲劇式樣,融語言藝術、形體藝術、時空藝術于一體,其藝術感染力不是單純靠書面文字所能達到。特別是在表現崇高與卑鄙、正義與邪惡、美好與丑陋、真誠與虛假的對立和斗爭中,必須格外愛恨分明,產生震撼心靈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課本劇不僅補救了一般學科難以達成的情意目標,也更加符合當下推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理念。易中天教授《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真正的人”》一文也認為,課本劇編演并非讓學生個個都成為藝術家,而是讓他們成為內心豐盈、有著較高感受力,一個真實、善良、健康快樂“全面自由發展”的真正的人。可以預見,小學全科教師在“全人”目標的培養上,課本劇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將成為實現全科教師從“全科教育”到“全人教育”的有力載體。
(三)課本劇可以推動教學方法的變革。就教師專業成長而言,一名合格的教師,至少要具備兩種最基本的技能:一是學會學習,二是學會教學。小學全科教師身兼兩個角色,一是當下的學生,二是未來的教師。作為當下的學生,他們不但要善于學習,努力掌握先進的多樣的學習方式,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水平,提升專業素養,還要學以致用,授人以漁,為日后一線教學積累能量。
課本劇既是一種教學方式,又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習慣了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而課本劇打破了教與學的界限,形成一個“教學做合一”的一個整體。著名導演楊放先生說,“課本劇”就是高級版“過家家”游戲,當孩子們在改編劇本、制作道具、角色扮演等編演的過程中,正是一種體驗游戲的過程,這種游戲兼具了知識與訓練、欣賞與理解、體驗與表現于一體的學習方式。因為課本劇并非讓學生成為藝術家,而是讓他們“換一種方式學習”,讓教師“換一種方式教學”。
三、課本劇在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中應用的策略
(一)構建“突出實踐導向為內容”的課本劇課程,促進師范生從“全科”到“全能”的轉變。課程是教育教學的載體。每種課程都有特定的課程目標,在目前的單一學科教學中,往往只是突出單一的學科課程目標和能力目標。因此,從“全科”到“全能”的轉變,必須有一個多維度的課程作為載體,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提升能力。構建“突出實踐導向為內容”的課本劇課程,正是在多維度的課程內容基礎上,強調實踐、探究、體驗的學習方式,促進小學全科教師從“全科”到“全能”的轉變。具體而言,課本劇課程內容可以包含這樣的幾個模塊:以“課文主題”展開的跨學科關聯性閱讀、以課文為基礎的劇本編寫、課本劇的無實物表演、課本劇在課堂中的運用策略、課本劇社團的建設與實施等。而這些模塊課程對應的能力目標涵蓋了教師的通識能力、學科能力、專業能力(如表1),以下分模塊進行論述。
1.以“課文主題”展開的跨學科關聯性閱讀課程,著重培養全科師范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師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當前學生受到網絡閱讀、碎片閱讀的影響,對于文本的深度研讀、延伸閱讀及其方法要領遠遠不夠,以至于離開了教學參考資料,連課文主旨、脈絡結構、教學重難點都把握不了。課本劇以“課文主題”展開的跨學科關聯性閱讀課程,可以讀打破學科界限,由點—線—面,形成立體化的閱讀,豐富學生知識結構和文化視野。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改編成課本劇劇本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延伸閱讀“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其中包括李白第一次游黃鶴樓不敢下筆“眼前有景道不明,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閱讀崔顥《登黃鶴樓》、李白的《贈孟浩然》等關聯度比較大的詩篇,還要學生了解跨學科知識,如人物所處的朝代、背景等,事件發生的地點黃鶴樓、揚州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讀能力、感受與理解能力、信息提取、建構與概括表述能力、記憶能力、評價欣賞能力、讀書方式的選擇與運用能力得到不斷的訓練和提升。
2.以課文為基礎的劇本編寫,著重培養全科師范生的寫作能力和創造力。課本劇本的編寫就是把一篇課文、一首詩改編成劇本,它需要了解一個簡單劇本的基本構架,掌握劇本編寫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驟,設計人物臺詞,掌握角色的配置、劇情、人物形象等基本技能,還要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梳理,篩選出對劇本主題有用的信息,避免改編過程背離主題或常識性錯誤。比如,李白和孟浩然黃鶴樓送別的臺詞設計,沒有經過延伸閱讀和訓練的學生,連李白怎么稱呼孟浩然都不會,學生可能會這樣編寫臺詞:“李白:孟浩然,你就要去揚州了,我請你一起喝酒,給你送行。孟浩然:好的,我們就去黃鶴樓,一醉方休。”經過教師點撥,學生再設計出來的臺詞就不一樣了:“李白:浩然兄,你我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能與您把酒言歡啊!何不一同前往黃鶴樓小酌一番。孟浩然:謝太白賢弟抬愛!是呀,今日一別,不知何日再見,我們去黃鶴樓,美景好酒,一醉方休。”編寫課本劇劇本,關鍵是臺詞的設計,臺詞設計的過程著重訓練學生的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邏輯思維和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與創造力等,這些都是全科教師培養中要求的核心能力。
3.通過課本劇的排演訓練,培養全科師范生的綜合表現力。無實物表演練習是演員訓練的一種有效方法。一個站在講臺上的教師,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當中,聲情并茂、忘乎所以地帶領孩子們進入知識的殿堂,這和一個演員進入了角色是一樣的。可見,一名優秀的教師,需要具備演員演戲的能力。課本劇中的無實物表演就是讓教師和孩子們“演繹”課本,在演繹中去領悟、去體驗、去感受、去理解、去運用……這個過程訓練學生“聽”“看”“說”“讀”“寫”“想”“做”等多項技能的綜合表現力,同時也培養了師范生樂于動腦、勤于動手、勇于創新、善于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4.通過課本劇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培養全科師范生的課堂教學能力。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核心能力。課本劇和其他的教學手段、方法一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課本劇教學必須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適應性原則。課本劇的素材是敘事性較強的、富于教育與思考意義的課文,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演課本劇。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篩選和梳理,并跨學科進行課程資源整合,其達到提升全科教師的能力的目的。二是主體性原則。課本劇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三是生成性原則。課本劇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它在課堂中發生,為了課堂而發生。因此,課本劇不要預先的排練,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即興演繹,動態生成。四是簡易性原則。本文所指的課本劇是學校教師在教學當中的一個教學方法,所以其重心在“課本”而非“劇”,簡單易行,三五分鐘即可。當然,如果作為在舞臺上表演的課本劇則另當別論。像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教育界引起廣泛影響的課本劇《雷雨》《范進中舉》等,這些課本劇是由戲劇學院的專業人士編排的,在大眾劇場演出的。課堂教學的策略貴在因材施教,課本劇作為新型的教學方式,以上四個原則對教師的實踐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也優化了全科師范生的培養策略。
5.通過課本劇社團建設,培養全科師范生的溝通合作、組織管理能力。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編演課本劇的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組成社團,社團成員自行制定團長文化、社團規則,進行編、導、演、觀等分工協作,各盡所長,通力合作。比如,寫作能力強學生可以編劇,有組織能力的學生當導演,喜歡演戲的學生當演員,有音樂特長的負責戲劇音樂,有美術基礎的可以做布景師、燈光師,當然還需要有群眾演員和觀眾。在這樣的項目活動中,由于角色分工的多樣化,每個學生總可以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長處,從而成就最好的自己,也成就社團的每一個成員。社團就像是一個小的班級,一個小的課堂,課本劇社團就是師范生鍛煉的平臺,為日后的班級管理、活動的組織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健全“課本劇雙導師制”,提升師范生的教師專業發展。“雙導師制”是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和培養師范生的機制,是高等師范院校根據社會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為在校學生配備校內和校外雙導師,共同開展并完成對學生的教學與培養工作的一種人才培養制度和方式。這種培養方式能有效解決師范生培養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
目前,廣西教育學院已經外聘了戲劇教育的專家為全科師范生授課,開設了戲劇賞析、劇本編寫、表演藝術、課本劇的排演等課程,同時組建了課本劇社團,定期給予社團成員專業指導。此外,學校還聘請中小學一線教師擔任師范生的校外導師,師范生定期走進學校,與一線教師一起開展課本劇的教研活動。
“課本劇雙導師制”的建立與完善,為全科師范生和小學生協同發展創設了密切交往的機會。師范生可以深入中小學課堂開展觀摩、交流研討活動,還可以參與指導學校課本劇社團,與中小學生一起創作、排演,這種“教—學—研—做”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是小學全科教師崗前練兵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將推動高校與中小學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提高全科教師培養質量開辟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胡璐璐.課本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5
[2]葉仁光.提倡課本劇和學生演劇——關于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1(4)
[3]何曉媛.用另一種方式走進語文——課本劇[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2)
[4]李蓓.試談課本劇的功能[J].大眾文藝(理論),2008(7)
[5]周敏婕.小學階段“教育戲劇”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之行動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7
[6]易中天.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真正的人”[J].中國青年,2014(14)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