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延 王鵬飛 李光遠
這是一個以夢為馬的時代,也是一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時代。
“今年年初國家出臺的‘職教20條,為我們突破發展瓶頸,設立廠中校,把‘產教研創中心辦在企業,根治校企合作‘兩張皮頑疾,走產教真正融合之路,吃了‘定心丸,也增添了我們致力于職教改革、堅持內涵式發展的底氣和信心。”2019年5月14日下午,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校長周邦平在參加完該校“產教研創中心”舉行的“3+1”教學改革表彰及拜師儀式后,對合作企業(苗勇精工汽車修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苗勇吐露心聲。
作為隸屬于河南省供銷合作總社的職業學校和“國家級重點中專”,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近年來以開展國家示范校建設為契機,通過深入調研,以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突破口,對學校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堅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全面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成長為全省職教戰線的領頭雁和排頭兵,對全省職業院校的改革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引進來、走出去”,校企合作天地寬
“事實上,將‘產教研創中心辦在企業,相當于把校區搬到企業里去,讓學生成為企業準員工,這是一項在河南省中職汽車專業建設中沒有經驗可資借鑒的,也是突破傳統重點專業發展,并將內涵式發展提速升級的開拓之舉,更是自我加壓,從學校發展實際出發,兼顧學校未來發展而綜合考量所做出的大膽決策。”周邦平說。
此言非虛。
時鐘撥回到2018年的3月,學校領導班子正醞釀與已有十多年良好合作關系的本地汽修企業——苗勇精工汽車修理有限公司,再次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成立“產教研創中心”,希冀借鑒德國“雙元制”和國家實施的現代學徒制,在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學校初步打算采用獨具特色的“3+1”人才培養方案,即1個月之內,學生3周時間在總廠及各聯盟單位進行生產勞動技能教學,1周時間到“中心”進行理論知識學習。
而在此方案提出之際,學校正面臨職教改革發展的天花板——由于校內資源有限,以前秉承的“引企入校”“前店后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無更大的發展空間。學校領導班子面臨這樣的抉擇:是躺在以前的功勞簿上“一勞永逸”,還是繼續前行,將校企深度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戰略目標進行到底?
“當時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關于職業學校究竟該如何加強校企合作并無明確的‘路線圖,都是辦學主體在不斷探索中艱難前行。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對學生的前途和命運負責,因此必須充分調研,把決策風險降到最低。”周邦平坦言。
說干就干。2018年4月,學校著手聯系相關企業和省外優秀學校進行交流學習,當年5、6月份起草文件并征詢法律顧問意見,7、8月進一步優化措施辦法并上報上級單位省供銷社領導審批。
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其路漫漫,但探索校企合作的步伐從沒有停歇。2018年9月開學季,當143名學生按計劃如期入駐企業,校企合作新模式開花結果時,學校領導班子才稍稍松了一口氣,隨后又緊鑼密鼓地與企業反復論證、完善學生培養方案。
執著于改革發展,就要有勇氣面對質疑。成立“產教研創中心”,送校入企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當來自方方面面的質疑和不斷涌現的困難充斥前進的道路時,對于改革者來說,守住初心尤為重要。
為讓校企合作的改革腳步邁得更堅實,2018年12月29日,學校邀請了省內外近60位專業和企業行業人才齊聚“中心”,成功召開“雙元教師結構小組”專家論壇,為“中心”健康發展“把脈問診”,“中心”的運作模式得到了與會專家和領導的一致肯定。2019年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有力證實了學校進行的校企合作改革舉措是具有前瞻性的。
與苗勇精工汽車修理有限公司的成功合作,標志著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走出去”的產教融合之路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之后,學校一鼓作氣,成功與奇瑞商用車(安徽)有限公司合作設立廠中校。學校輪流組織學生到企業主機廠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生產實訓,學生白天在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的指導下,從事汽車裝配生產,晚上在企業培訓室進行理論學習。同時,教師根據汽車裝配的工藝要求,與企業工程師一起開發汽修專業的教學資源,為深化合作搜集素材,尋找契合點。
“‘走出去的底氣在于‘引進來。長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以汽車專業為首的各個專業先后在汽車前市場、后市場方面與企業深度合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周邦平說。
早在2017年,學校與新鄉市新金泰汽車音響裝飾城合作,實行“雙元制”教學模式;與河南忠成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汽車美容實驗班,構建了“前店后校”產教融合模式,實現了學校招生、企業招工同步,使理論學習與實戰訓練有機融合,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升了技能水平。學校電子商務教研室也在辦好“中原電子商務孵化基地”的基礎上,與內蒙古烏蘭察布“唯聚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合作,全方位引進企業運營模式,將學校的超市線上線下經營“全盤托管”,實現了企業經營收入可觀、學生實訓效果顯著、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預期目標,走在了全省中職學校的前列。
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正是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多元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無縫銜接,彌補了學校師資與設備的不足,提升了專業課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了學生技能水平,增強了學生自信,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社會四方的合作共贏。目前,尋求合作的企業日益增多,學校已與40多家企業形成了穩固、有效的合作關系。
“做強專業,以賽促教”,持續推進技能教學
到過河南省工業科技學校的人,都會對其整潔的校園環境,錯落有致的建筑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會留意該校校園內一條綠蔭掩映的筆直小路——文華路;也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路名取自該校畢業生、201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汽車類涂漆項目決賽總冠軍孫文華的名字。
作為當年國賽征途上的一匹黑馬,孫文華用自己的勤奮與汗水,屢次在各個級別的賽事上爭金奪銀,在自身出彩、留校任教、帶領新兵重上賽場的同時,也促使學校管理層對“技能大賽—專業建設—技能教學”關系進行深入探索。
以國賽獲獎學生名字命名校內道路,學校對技能人才的尊重以及對技能大賽的重視可見一斑。汽車工程專業是學校的拳頭專業。“在我看來,孫文華在國賽上的精彩表現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獲獎反過來又促進了學校更加注重對該項目和專業的投入,在教學相長的同時,持續推進了技能教學。因此,只有做強專業,學校師生在各級技能大賽摘金奪銀,教師技能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才順理成章。這已成為學校領導班子的基本共潛質,讓學生在創業的進程中完成自我價值的探尋和實現。
二、內涵解構
創業教育起源于20世紀40 年代末,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邁爾斯·梅斯教授提出,在企業管理專業中開設以創造就業崗位為目的的創業教育課程。1989年,在北京召開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創業教育”,稱其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創業教育被賦予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創業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正在越來越重視受雇者的首創和冒險精神,創業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
學界對創業教育有眾多的概念界定,筆者比較認可房欲飛等學者的觀點,即創業教育是通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并將其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素質,以催生創業人才。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
筆者認為,創業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培養中職生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精神、創業技能和創業品行,使其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能夠進行創業創新活動,并開辟或拓展新空間,為社會及他人提供機遇的探索性教育過程。
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創業教育實踐將創造新的崗位作為教育目標,既滿足“就業”的要求,也暗含了“創造”和“創新”。創業教育實質是培育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的在于促進個體各方面素質提升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
在創業教育實踐中,中職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得以激發,創業技能和品質得以提升,中職生能夠更自信地步入社會,充分實現了自主創業和自我發展。中職生能夠利用政府、社會和學校等資源,結合專業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個體生存與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開展創業教育實踐,不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去創業。創業教育不僅僅以幫助學生開辦公司、創辦企業為目的,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業潛質,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著眼于培育全面發展的人,促進個體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這才是中職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通過對創業教育實踐內涵的解構,我們更加明確了中等職業教育開展創業教育實踐的培養維度。
三、培養維度
中職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但人際交往能力尚不成熟。他們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期盼得到他人的理解與認同,最終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需要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培養教育。
(一)強化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即創業實踐中對個人起動力作用的個性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創業教育要從強化創業意識入手,意識是行動的指南,支配著創業者對創業活動的行為與態度,具有自主、客觀、超前、能動的特質。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創業意識(包括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市場意識、團隊意識)對創業者起主導和推動作用。
(二)訓練創業思維
創業思維,是指通過創業成就一番事業的思維。創業是實現創新的過程,創新是創業的本質和手段。創業思維的具體表現模式包括:利用現有資源迅速行動;根據可承受損失而不是預期收益采取行動;多次嘗試,小步快走;把執行過程中的意外事件看成好事;把熱忱作為行動的動力,等等。
(三)激發創業精神
創業精神是創業者主觀世界中具備開創性的思維、觀念、特性、意志和品格等。創業精神是創業者激情和動力的源泉,是把職業要求內化為信念、品德和心理的力量。中職生應培養創業精神,發揮自身優勢,在個人預期的引導下,從事創新創業活動。
(四)傳授創業技能
一方面,學校應培養中職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過硬的專業知識。只有熟悉基礎知識和業務知識,中職生才能在實踐中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中職生應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具有金融保險、工商稅務、經濟法律和企業管理等基本知識,如此方能正確地把握政策和形勢,分析事物的發展態勢,提出正確的觀點和謀略,實現個體的創業目標。
(五)磨礪創業品行
一是事業心。事業是一個夢想。強烈的事業心,可以促使人們不斷提升自我,追逐成功。有了事業心,人們才會產生強烈的進取心和自信心,才會有干事的熱情、創業的激情、敬業的癡情。二是自信心。創業者不是天才,自信心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石。擁有自信,創業者才能戰勝創業途中的各種艱辛,才有勇往直前的勇氣和堅持到底的必勝信念。三是機會意識。一個人的成功與機遇關聯甚密。四是進取心。進取心就是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五是誠信觀。誠信乃創業者之本。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要言出即從、講質量、以誠信動人。如果不講信譽,創業者就無法開創出自己的事業。
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清當前利好的創業環境和機遇,充分認識在中職學校開展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學習和借鑒目前高等院校創業實踐教育的先進經驗和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創新,結合中職教育特點,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中職創業實踐教育體系,使創業實踐教育真正發揮其服務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作用,為中職生搭建一個能創新業、創成業、創好業的平臺,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本文系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一般項目“‘雙創背景下中職創業實踐教育體系建構及其應用研究——以福建工貿學校學創園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B2017058)
(責編?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