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雪峰 蘇寅芝
一、設計意圖
在農村,泥土隨處可見。孩子們喜歡捶打、揉捏泥巴,從中體驗創造的樂趣,這幾乎成為他們快樂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利用泥土這一豐富的自然資源,引導幼兒獲得有關泥土的知識,發展他們的探索能力。
二、活動目的
1.了解泥土的種類及作用,知道人和動物都需要泥土。
2.感知泥土的特性,以及含水量與泥土濕度之間的關系。
3.體驗自由創造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1.事先尋找一處安全的泥地。
2.教師幫助幼兒獲得玩沙的經驗。
3.教師和幼兒準備易拉罐、玻璃瓶、塑料瓶、小水桶和廢報紙等。
四、活動流程
1.看泥。教師先帶領幼兒來到泥地,引導幼兒用腳踩一踩或用樹枝戳一戳泥地,然后請幼兒分別從各處抓幾把干泥土放置在廢舊報紙上,看一看里邊都藏著些什么(如小石子、樹葉和草根等)。最后,教師問問幼兒“清除雜質后的泥土看上去怎么樣”,并引導幼兒說一說泥與沙的不同之處。
2.和泥。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問題“有什么辦法可以使這些比較干的泥土變濕”,然后請幼兒用各種辦法取水來濕潤泥土,感知干泥土與濕泥土的區別,以及加水量的多少與泥土濕度之間的關系,鼓勵幼兒討論“有什么辦法可以使干泥土變濕,濕泥土變干”,并幫助幼兒和出軟硬適中的泥團。
3.玩泥。教師請幼兒自由地玩泥巴,鼓勵他們邊玩邊交流,或者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玩泥巴的方法,以拓展其他幼兒的游戲思路。例如:捏可愛的泥娃娃,并借助樹枝、石子等裝飾細節部分。
4.制作“響炮”。教師示范“響炮”的做法:將一團拳頭大小的泥搓圓,用拇指在泥團中間挖個坑,然后轉動泥團,用食指配合使其外部呈碗狀,最后將“碗底”捏薄,略薄于其他部位即可。
教師示范“放炮”的方法:先托起“響炮”,然后使勁將其倒扣在地上,在空氣的推動下,“響炮”會破裂并發出響聲。
教師演示完畢后,請幼兒自由制作,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同時,教師在旁用泥做一個“大碗”以備后用。
5.制作“小湖”。教師往剛才制作的“大碗”里倒入水,啟發幼兒思考“大碗”像什么?如池塘、小湖或游泳池等。然后,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大碗”是否滲水,請幼兒設想:如果“大碗”放在野外,會有什么結果?例如:太陽一曬會裂,風兒一吹會干,等等。最后,請幼兒在“小湖”中放入樹葉等裝飾物,當作小船或小魚。
6.清理現場。教師帶領幼兒把玩泥巴的場地收拾干凈,以免污染環境,請幼兒帶一件得意之作回到幼兒園。
7.活動延伸。教師可以請幼兒將自己的作品晾干后著色,體驗制作的樂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到附近的磚瓦廠或陶瓷廠觀看工人制磚、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