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 要:要想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要不斷開發新能源,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的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大,傳統的能源已經不再滿足人類的需求,對能源的追求逐漸轉向了新能源。當下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包括微型能源發電技術、儲能技術以及分布式發電技術,而利用新能源進行并網發電也逐漸成了當下的研究熱點。本文就是從新能源開發的意義出發,對新能源的分布式發電技術進行了介紹,較為詳細的闡述了新能源并網發電系統中的關鍵技術,并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新能源;并網發電系統;關鍵技術;發展趨勢
0 引言
新能源又被稱之為非常規能源,指的是除了傳統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以外的能源形式,如太陽能、風能、核聚變能和海洋能等。能源問題這些年來一直是全球性的問題,我國為了實現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也致力于新能源的開發和投入使用。從能源利用的國際發展趨勢來看,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講逐漸代替傳統能源,以勢如破竹的趨勢進入電力市場,而并網發電系統就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邁入廣大電力市場的必經之路。
1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性和意義
限制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環境污染嚴重、能源稀缺和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等,這些都能為國家的發展帶來阻礙。所以,為了確保我國的能源能夠安全可靠的供應,促進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共同發展,新能源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數眾多,能源資源卻是十分匱乏,以十四億人為基數,平均算下來人均能源資源還不到全世界人均資源的一半,石油的儲存量更是不足十分之一。所以,我國的能源資源儲量較少,而工業化的發展速度卻又越來越快,能源需求量的不斷加大,對我國的能源資源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有研究表明,在未來的幾十年時間內,不可再生資源將徹底耗盡,全世界的石油儲量大概還能維持四十年,天然氣還能夠維持六十年,而向來數量眾多的煤炭也將在兩百年后徹底告罄。當下能源儲備稀缺,能源消耗量巨大,已經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威脅。所以,我們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開辟出新能源,讓社會走向可持續性發展。在電網的需求上,利用新能源進行電網開發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2新能源并網發電系統的關鍵技術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致力于對風力、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問題和關鍵性技術,而其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主要包括能源系統結構、關鍵部位的運行控住和保護技術等,以下對這幾個技術進行詳細分析。
2.1新能源發電系統結構。新能源發電系統的結構是由多種能源共同組成分布式發電系統。在一般的小型分布式發電系統當中,其并聯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以及微型燃氣輪機等多種新型能源,而這部分能源基本上都需要經過逆變電源并聯的方式接入電網中。
2.2基于電力電子技術的關鍵部位。電力電子技術的是對各種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關鍵技術,同樣也是發展分布式發電的重要技術之一。由于微網的特殊需求,需要在電力電子技術的基礎上再研制出一種新型的電子設備,這個電子設備可以是并網逆變器、靜態開關,也可以是電能質量控制設備,在新能源并網系統中,并網逆變器、靜態開關等是關鍵部位,它們對于整個電網系統的運行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2.3微網技術。將各種新型能源和電力儲能裝置和電力電子設備適當的結合起來,從而組建出一個由發電設備和儲能設備共同組成的微型電網,然后利用電力電子設備裝置完成和總電網的“柔性”聯網。微網技術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分布式電源在進行大規模的并網時出現的運行上的問題。
3新能源并網發電系統的發展趨勢
新能源是作為未來電力系統的發展方向采用的多種能源發電方式組成的新能源混合能源系統,這種混合能源系統是結合分布式能源和儲能技術而成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供電系統。混合能源系統的特點是通過利用各種微型能源的不同特性,將多種微型能源和儲能裝置的有效混合裝置,解決單一能源供電的不穩定性,將各種能源的優點發揮到最大,提升電網的整體效率。另外,利用負荷均衡化控制策略通過電力電子裝置為其提生獨立運行和并網運行兩種狀態的供電穩定性和可靠性。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從新能源并網發電系統關鍵部位和結構的選擇問題、新能源并網發電系統中的主電路的設計和各部分的建模問題以及智能微電網上不斷發展。
4總結
經濟的全球化讓我國在世界之林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國當下的新能源開發技術仍是比較落后的,基于這種情況,我國應該要加強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合作,學習一些先進的新能源開發技術,此次來提高我國新能源在國際中的地位、研發出更加優質的新型能源。當下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電技術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是利用這些能源發電還會出現不穩定性、間歇性等突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新能源作為主要的分布式電源,實現智能電網的有源配網。
參考文獻:
[1]彭程程,李亞楠.新能源并網發電系統的關鍵技術和發展趨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8(22):83-84.
[2]李斌.新能源并網發電系統的關鍵技術和發展趨勢[J].綠色環保建材,2018(11):225+227.